=======================================================
= 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
=======================================================
類 科:一般行政、一般民政
科 目:政治學概要
甲、申論題部分:(50分)
一、何謂主權在民?今日所謂的主權在民,是應建立在那幾個基礎上?又何謂政治平等?要體現政治平等,需要達到那幾個條件?試分別說明之。(25分)
【擬答】:
民主政治(Democracy)源自古希臘原意即「為人民所統治」(rule by the demos),指涉一種「政府形式」。至當代學者蘭尼(A. Ranney)指出,民主政治是一種由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多數統治四大原則所組織的政府形式。
(一)主權在民與其基礎
1.主權在民(Popular sovereignty)的意義
主權是一國之內最高的統治權威,制定並執行法律。此一最高統治權威屬於全體人民,此即為主權在民。政府的根本權力與決策權力均源自人民的主權。而為確保政府權力受到人民控制,就必須配合民意政治、責任政治、法治政治、政黨政治四大民主本質作為主權在民的基礎。
2.主權在民的基礎
(1)民意政治(公意政治):依據主權在民原則,國家的統治權來自人民的同意(同意之治),國家意思的作成是由每個人平等參加並由多數人決定之。
(2)責任政治:學者海勒(H. Heller)指出在民主政體中,被治者的人民乃作為主人地位,而統治者是公僕地位。因此人民得向公僕課責(或稱問責),此即為責任政治。
(3)法治政治:依循「法律主治」(rule of law)原則,民意機關制定法律,法律規範一切國家組織之權限、人民基本權利之保障、政治活動之範圍。亦即法律作為國家最高規範,一切政治活動、政府權限與人民權利皆需在法律的規範範圍內進行。
(4)政黨政治:一種由人民統治的形式,以政黨為工具充當民主機制以及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中介機制。開放人民的政治性權利,開放組黨自由以及政黨對於政治職位的開放性競爭,由政黨負擔政治責任而對人民負責。
(二)政治平等與其條件
1.政治平等(Political equality)的意涵
指每個公民之間皆具有平等的參政權以參與政治決策的過程。政治平等乃是建立在「自由選舉」(free election)的基礎上,具體呈現為「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原則。因此,自由選舉乃是達成政治平等的基礎條件
2.政治平等的條件
學者道爾(R. Dahl)指出,民主政治的條件之一就是自由選舉,也就是政治平等。
民主政治就是政府回應公民的偏好、視公民為平等的,並提供所有公民同樣多的機會去形成偏好、表達偏好。因此,政治平等的自由選舉就以以下標準與要件
(1)兩項標準:
①公開競爭(public contestation):政治體系的自由化,以使競爭者有自由公平的競爭機會。
②包容成員(inclusiveness):政治體系中每一個永久居住且守法的成年人都被賦予治參與的權利。
(2)制度要件(六項;為了達到兩項標準):
①選舉產生的官員:政府官員與民意代表皆為選舉產生。
②自由公平的選舉:民選官員與代表皆為公平無脅迫的選舉產生。
③表達意見的自由:公民對於一切政治事務皆有表意自由,且無懼受罰。
④接觸各種不同來源的訊息:公民有追求各種不同資訊來源的權利且受到法律保障。
⑤社團的自主性:公民有權利組織各種獨立自主社團,以實踐民主政治所保障的各種權利。
⑥包容性的公民身分:每一個永久居住且守法的成年人,皆應當有與他人同樣的權利。
民主政治中的人民主權原則強調國家統治權必須受到人民主權的控制,俾使國家權力行使以民意為依歸。而人民控制國家權力的主要方式就是在政治平等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自由選舉,俾使每個公民之間皆具有平等的參政權以參與政治決策。
二、何謂政黨重組(party realignment)?而政黨重組發生的原因為何?試分別說明之。(25分)
【擬答】
「政黨體系」是一個國家的「政黨分化程度」,在不同的經社、文化與選舉制度等因素影響下會使政黨體系產生變化而形成「政黨(體系)變遷」。一旦選舉中出現了「關鍵性選舉」,則意味著「政黨重組」的發生,可能會引發「政黨(體系)變遷」。
(一)「政黨重組」之意涵
「政黨重組」意指政黨間弟社會支持力量發生持久地重組,乃是歷經了「關鍵性選舉」的結果。
1.政黨重組(party realignment):
又稱「重組性選舉」(realigning election)、「關鍵性重組」(critical realignment)。意指基於選民政黨認同的轉變而造成政黨的競合關係與政黨內部權力的改變。學V.O.Key (凱依)指出,政黨間的社會團體支援力量,發生尖銳而且持久的重組。要素包含一次「關鍵性選舉」,此「關鍵性選舉」造成政黨支援的選民結構的改變,選民結構的改變是非常尖銳而且持久的,不是一次偶發的事件而已。
2.關鍵性選舉(critical election):
學者V.O.Key(凱依)提出,意指選舉結果乃呈現出政黨與其支持者間的既有連結關係已經明顯的改變,而此種新的連結關係將會延續到後續的選舉當中。基本上,此種選舉結果將會導致「政黨重組」。
(二)「政黨重組」之成因
學者葛永光以五項指標來觀察「政黨重組」是否會發生,或者即將要發生。
1.重大的危機:重大的危機給了政黨間政治資源再分配的機會,危機造成政黨意識型態尖銳化,並拉大政黨間的議題差距,此時選民會選擇較能解決危機的政黨。
2.議題的對立:政黨在危機時期所提出的政策選項(policy alternatives)和議題訴求(issue appeal)呈現出南轅北轍的現象,加大政黨間意識型態的尖銳化和議題差距而使選民對政黨認同和支援方向為之重新組合。
3.第三黨的出現:選民投票行為呈現極大浮動性,選民的政黨忠誠度開始減弱,而使分裂投票(split-ticket vote)和跨黨投票(defection vote)的情形大為提高,投給第三小黨的比率在此時亦特別顯著。
4.投票參與的增加:在社會面臨重大危機時,選民利益涉入較深,且政黨加強動員選民,使政黨重組時期比之前呈現較高的投票參與率。
5.政府部門的控制:重大危機造成選民對政策革新的需求,而由單一政黨控制行政與立法部門,乃是政策革新的必要與顯著條件,也被視為政黨重組後的產物。
一個國家的「政黨體系」形成後會穩定的延續而較少發生劇烈的變動。然而一但面臨了重大社會危機、政策對立或選民投票行為改變時,會出現一次「關鍵性選舉」及「政黨重組」的現象,如此則代表將發生「政黨變遷」,即舊有的「政黨體系」轉變為新的「政黨體系」。
乙、測驗題部分:(50分)
D. | 1. | 依據學者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對於政黨體係的分類,下列何者屬於溫和多黨制的特徵? B.政黨意識型態差距很大 D.非競爭性政黨體制 |
B. | 2. | 有學者指出,有些公民為了避免在重要的公共議題上產生孤立的情況,往往受到環境中自己主觀認定的主流意見或衰微意見的影響,此理論稱為: |
D. | 3. | 我國目前的公職人員中,下列何者不是由公民透過選舉直接產生的? |
A. | 4. | 根據政治學研究,在野黨模擬政府的官職分布,正式或非正式的由在野黨議員一對一的進行相關部會監督,稱為: |
B. | 5. | 針對司法審查權,下列說法何種正確? |
D. | 6. | 對於政務官與事務官之區別,下列說法何者錯誤? |
A. | 7. | 下列那一位學者曾經撰寫「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一書,分析極權主義在德國形成的脈絡? |
A. | 8. | 關於「聯邦制」的說法,下列何者正確? |
B. | 9. | 針對政治學行為主義的研究途徑,下列那一項說法錯誤? |
B. | 10. | 針對投票行為的研究,主要是採取選區的總體資料,以及相關人口學的統計數據,以探究不同環境脈絡背景因素對於各選區之投票率或選民投票方向的影響,此一研究途徑是指: |
D. | 11. | 對於「選舉制度」的說法,下列何者錯誤? |
C. | 12. | 對於「政黨」的說法,下列何者是屬於「使命型政黨」的特微? |
B. | 13. | 下列那一位學者曾撰寫「第三波:二十世紀的民主化浪潮」一書? |
D. | 14. | 下列何者屬於「共識決民主模式」的特微? |
C. | 15. | 起源於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最主要是透過那類媒體引發連鎖民主效應? |
D. | 16. | 依據我國憲法增修條文,行政院對立法院通過的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可採取何種作為? |
D. | 17. | 民國103年11月29日舉行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項目,下列何者的組合全部正確?①直轄市市長選舉②鄉(鎮、市)長選舉③村(里)長選舉④立法委員選舉⑤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
B. | 18. | 為避免法官所作的判決與民意落差太大,請問司法院近年來正推展那項司法審判制度? |
D. | 19. | 我國立法委員的選舉制度中,包括下列那些投票制度的組合?①政黨比例代表制②單記不可讓渡複數選區制③青年保障名額④單一選區多數決制 |
C. | 20. | 意見自由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請問下列何者非意見自由核心? |
C. | 21. | 下列有關選舉制度的敘述,何者正確? |
A. | 22. | 柔性國力(Soft Power)是下列那一位學者所提出的? |
D. | 23. | 現今世界上人口數最多的民主國家為何? |
D. | 24. | 極權國家與威權國家的最大差異為何? |
A. | 25. | 古典政制理論的代表性人物中,下列何人主張社會契約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