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保成學儒祝您金榜題名=

等    別:三等考試

類    科:文化行政

科    目:本國文學概論

一、文學編選可以反映文學風尚、改造文學觀念、塑造文學典範等。據此,請對《昭明文選》的內容、編選理念與意義,加以說明。(25分)

【擬答】

《昭明文選》簡稱「文選」,為我國現存最早之一部詩文選集。其編輯之自的及原則,作者在序中說明極為清楚。全書分為三十八類,凡六十卷,按時代編排選錄秦漢至齊梁的詩、賦、文、書、論等,為中國第一本規模龐大的文學總集。

就內容來說,「文選」所選包括詩、文、賦、書、論等文體,駢散界限並未加以細分。從選錄作品之標準「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強調情義與辭采必須內外並茂,偏於一隅則不收。然因較注重內容,他指出:「夫文典則累野,麗亦傷浮」,要求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故香艷體一類作品,亦一概不取。此外,不錄經書,因其為神聖著作,深奧玄妙,不可隨意刪減。不錄子書,因其以立論為主,為哲學著作,故略而不選。不錄史書,因其以紀事為主,不同於文學作品。惟「贊論」及「序述」頗具文藻而選入,乃因「讚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合乎「能文」的選錄標準,顯然選取理由不在其思想內容而在於講究辭藻華美、聲律和諧以及對偶、用事切合六朝綺靡的藝術形式。

從百餘位作者析之,上起子夏、屈原,下迄當時,唯不錄生人,可見編者對文學家在歷史批評的定位上已有蓋棺論定的觀念。蕭統有意識地把文學作品將學術著作、疏奏應用文區隔在外,反映了當時對文學特質和範疇的認識日趨明確。從分類的實際情況來看,大致劃分為賦、詩、雜文 3大類,又分列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等38小類。賦、詩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內容把賦分為京都、郊祀、耕籍等十五門,把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等廿三門,這樣的分類體現了蕭統於對文體分類及源流的理論觀點,也反映了文體學在當時已進入成熟細緻的階段。

總的來說,《昭明文選》反映出當時各種文體發展的輪廓,為後人研究早期中國文學史留下有系統性的重要史料。


二、唐代為邊塞詩高度發展的時代,名家輩出。請舉三位代表詩人及其詩作,加以析述。(25分)

【擬答】

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詩歌流派,描寫戰爭時期的各種生活,反映邊塞的山川景物和風土人情,或征戍生活、殺敵報國的意志,或謳歌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邊塞詩的有時也譴責君主窮兵黷武之好戰政策、同情征人的痛苦或表達思婦之離愁。在內容上常常描繪邊地的奇觀異景及塞外風情民俗,總體來說,風格雄渾奔放、慷慨激昂。修辭擅用比喻、誇飾,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常具有愛國思想和積極入世的精神力量;形式上則以七言為主,才能表現壯闊的出征氣度。以下藉由有高適、岑參、王之渙三位詩人析述之。

(一)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了感歎身世、贈答朋友的詩之外,出塞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曾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並兒。」可見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出塞後,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裡,詩境空前開擴,讓喜好新奇事物的特質在他的創作裡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總言之,岑參邊塞詩富有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主要的風格。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表達了殺敵的決心和無畏的膽量。詩一開始,揮毫描繪出西域狂風瀰天、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表達吃苦耐勞、勇武向前的軍隊,定會使敵人閒風喪膽,不敢交戰。最後期許勝利凱旋的捷報。詩中表現的樂觀豪邁的氣概,正是盛席時期時代精神的體現。

 

(二)高適個性拓落不拘小節,務功名,尚節義,喜言王霸大略,袞袞不厭,屬於心胸豁達、擅長縱橫論辯的一類。高適「隱跡博徒」,寧願成為酒徒、生活一貧如洗,衷於豪賭,這樣的人格特質也反映於其詩風。〈燕歌行〉:「男兒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表現出則顯現其胸懷大略,「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則顯示出隨時可以身干青雲、青紫俯拾的氣象。

 

(三)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都是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及英雄主義的精神,同時蘊含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寬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如〈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慨歎守將無能、感情深沉,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如〈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情景交融,深刻勾繪出征戌旅人的鄉愁。王昌齡的詩體多用易於入樂的七絕,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甯」之譽。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適的詩,悲壯之中透著雄渾;岑參的詩,悲壯之中帶著峭拔;《全唐詩》評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王昌齡與高適、王之渙齊名,但與高、岑多用七言古詩不同。  


三、報導文學是當代文學的新興文類,對於地方和社會議題都能發揮深入報導、提供借鏡的功能。請舉兩位報導文學作家及其作品,加以說明。(25分)

【擬答】

高信疆在《中國時報》推出專欄「現實的邊緣」,並於1978年的時報文學獎中設置報導文學一類,闡釋此為一具有社會性、前瞻性和文學性的新聞學形式,融合新聞與史觀、結合事實與思考的文學新形式。在更早的一九三0年代,人道社會主義作家楊逵就曾提出,他認為報導文學是最自由又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寫作方式。簡言之,報導文學寓有社會性、批判性、前瞻性,站在人性與社會互動的立場所表現出來的文學類型。以下就官鴻志〈不孝兒英伸〉與陳俊志〈人間‧失格─高樹少年之死〉分別說明報導文學的特色與功能。

(一)官鴻志〈不孝兒英伸〉
講述鄒族青年湯英伸,師專輟學後北上求職,不僅受到漢人職業仲介的剝削,在受雇的洗衣店又頻頻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最後釀下滅門血案的大錯。旋即,湯英伸被判死刑定讞。在審理過程中,湯英伸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漸被披露,社會各界群起聲援,《自立晚報》更刊登槍下留人的廣告,而左翼社會主義雜誌《人間》更以大篇幅報導,在當時,挽救湯英伸成為當時重要的原住民運動。
然而細論本案,所凸顯的不僅是原住民被歧視的處境,也呈現當時所有社會底層者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讓人看見制度性的壓迫造成許多人無法有尊嚴的活著,使得弱勢者一步步的走上犯罪之路。湯英伸事件凸顯出的不僅是族群衝突,原住民青年在漢人社會裡所面臨的文化調適及各種矛盾、衝擊所造成的悲劇,同時也是經濟階級的、城鄉差距的種種問題在台灣社會變遷,邁入都市化的過程中,隱而不彰的幽暗處。透過湯英伸案血淋淋的披露,也使得臺灣開始進行許多深度的反省,起步邁向更公義的社會。

 

(二)陳俊志〈人間‧失格─高樹少年之死〉
本文曾獲第三十一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作者陳俊志是紀錄片導演,長期關注同志議題,講述屏東縣高樹鄉的國中生葉永鋕在廁所浴血死亡,而後在作者南下長期探訪及家屬在訴訟過程中,發現葉永鋕的「陰柔氣質」受到父權社會壓迫,推測葉永鋕的死實為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所殺,此案也披露出台灣校園內的性別暴力、校園暴力等問題。此事因而引起性別平權教育人士、社會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的關注,教育部在2001年推動性別教育的主題訂為「多元性別、校園安全」,也促成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制定更注重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等內涵。
葉永鋕案促發台灣社會正視普遍化父權思考的性別氣質,對不同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人所造成的壓迫,這起悲劇幫助了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此外,校園環境安全的不足更凸顯出校方的官僚姑息主義及幫派問題。性別平等教育與校園維安問題讓教育部發起「紫錐花運動」,成為每年校園推廣教育的重要活動,透過宣導教育的目的在於確保來自不同階級、族群、城鄉的學生,都能在臺灣享受無偏見、友善的校園環境安心就學。


四、1980年代以後,臺灣社會邁入經濟成熟與多元開放的階段,而女性作家書寫的題材、思想風格與美學形式也因此愈加開闊多變,屢屢從女性的觀點探究情慾、政治、歷史乃至國族認同等課題,成績相當可觀,請試舉三位當代重要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加以論述。(25分)

【擬答】

1980年代的台灣面對都市化的快速變遷,在政治上更是衝破長期戒嚴的藩籬,一連串的本土化運動、風起雲湧的社會議題及街頭運動,而女性作家以性別視點切入文學創作,在八0年代的文學獎更是常勝軍,是台灣文學史上不可小覷的批評視角。以下就李昂、平路、蕭麗紅三位女作家的作品論述其題材、思想風格與美學形式。

(一)李昂

自「人間世」系列小說發表後一直延續至今,李昂的小說中對性描寫、性主題及與之相關的道德問題都有露骨的描述,近期則更進一步連結至政治國族的面向,而備受矚目及爭議。一九八三年獲得《聯合報》中篇小說獎的〈殺夫〉揭露了傳統父權主義對女性的操控,剝奪了女性在經濟上的獨立性,且視女性為己物,殺夫借用豬肉販與林市的婚姻關係來暗示女性為父權刀俎上,被動且不平等的身分位置。李昂以大膽裸露的筆法,揭開女性性愛與情慾在台灣社會被視為恥辱而沉默的存在,在當時十足地挑戰了社會傳統道德價值觀的禁忌。

 

(二)平路

從 1983 年發表的〈玉米田之死〉到九0年代名女人系列,其小說擅於利用現實世界的事件或是知名人物的相關媒體報導與文獻,以小說與歷史共構的特色,使得平路的小說有穿梭於虛構與真實之間的趣味。譬如《行道天涯》裡的宋慶齡、《百齡箋》的宋美齡、《何日君再來》的鄧麗君,刻意將這些在台灣歷史上知名、神秘的當代女性人物,透過文學手法讓現實人物躍然紙上,讓讀者看見她們在媒體報導或歷史文獻以外的不同面向,而這樣的面相不僅讓這些名女人「還原」到一個「人」或是「女人」的尋常角色,也經由這樣的還原讓讀者反省到名女人在以父權意識形態的政治、性別等社會論述下,失真而噤啞的無奈。

 

(三)蕭麗紅

從《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夢》,蕭麗紅擅以家鄉布袋為文學背景,勾畫傳統大家庭的人情義理、人際關係,其中更以《千江有水千江月》獲得聯合報長篇小說獎。內容從生活中體現傳統的習俗和親情,體現中國文化道統在生活細節及教孝傳承當中融合為一,頗有《紅樓夢》的況味。在語言修辭方面,她善於融合深富教化意涵的台語俚諺,寫出了鄉土之美及人情之善,因此把她歸類在鄉土女性作家。另一方面,蕭麗紅的作品深受佛學影響,所展現的多是人性本善之面。她筆下的人物頗為寬厚,這些好人大多背負了中國傳統的人文情結而疏於計較,儘管被傷害,終以寬容平和來化解。在八0年代的前衛批判的女性主義文學或描繪都市女性的遊戲疏離來說,是女性文學的另類代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保成補習班 的頭像
    保成補習班

    台北保成 法政權威 公職巨擘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