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

 

等別:四等考試

類科:文化行政

科目:本國文學概要

殷平之 老師解題

一、何謂「正始文學」?其形成的背景因素、文學特色以及重要作家為何?試詳述之。

【擬答】

「正始」為魏少帝曹芳的年號,權臣司馬氏家族專擅,大肆誅殺異己,魏已名存實亡。其時,講人倫禮教的儒家思想,已失去維繫人心的力量,消極避世的老莊思想大盛,於是形成一股佯狂與清談之風。此股「玄風」不僅為士人們提供一條遁世之途,藉以寄託心懷,其影響所及,文學作品轉而突顯了個人的情志與性格,帶有濃厚的哲學韻味,作家的創作意識更加明確,個人特色更加鮮明。

「正始」時期的代表文學家為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人,皆放曠不羈,反對傳統禮教的束縛,經常聚遊於竹林之下,縱酒酣歌、談玄說理。七賢們任性乖張的行為下,掩藏的是身處亂世中無法解脫的苦悶與無奈,其中的阮籍、嵇康尤為特出。

阮籍好老莊,不拘禮教,遭逢亂世,以佯狂應世,詩作中透露著濃厚的消極避世情緒。其代表詩作為「詠懷詩」八十餘篇,內容不外譏刺時政、感嘆人生,或是遁世、遊仙。阮籍〈詠懷詩〉大量運用比興手法,形成了含蓄蘊藉的詩風,頗受稱道,然而這卻也造成了詩旨、詩意上的隱晦難懂。蓋因其時政治黑暗,面對陰謀弄權的司馬氏,憂生懼禍的阮籍,不得不藉由隱晦曲折的手法,以「遙深」的詩作,來寄託深遠的苦悶哀傷與無法排遣的孤獨了。嵇康字叔夜。性情剛烈孤高、倨傲狂放,不與現實妥協,具強烈的反抗精神,好老莊。其詩作以四言為佳,為曹操之後長於四言者,〈幽憤詩〉為其代表。嵇康以道家精神批判現實,詩中流露了不妥協的強烈反抗精神,後世評論者常以「清峻」、「峻烈」一類的詞語形容其詩風格,可說是至為貼切的評論。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說:「正始明道,詩雜仙心。」正指出正始時期的詩歌特色。文學的發展往往是隨時變遷,魏晉時期的文人們,面對不可把握的未來,應之以老莊玄理,藉以追求精神超脫,於是老莊思想與文人的心靈緊密契合,成為中國文學創作上的重要養分之一,豐富了中國文學的面貌。

 

二、晚清小說大盛,《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等諷刺譴責性質的小說普遍流行。請問此類型的小說作品具有那些特色和意義?試詳述之。

【擬答】

一時代文學反映一時代之景況。晚清之際國家臨危,作家們遂以「譴責小說」來批判政治的腐敗、抨擊社會的黑暗、呈現百姓的生活疾苦,冀望用小說來鼓吹政治、社會的改革,故晚清小說的發展極為蓬勃。現將晚清小說興盛之因,以及承襲了《儒林外史》諷刺精神的四大譴責小說,依序說明如下:

晚清之際印刷業極為發達,除了印刷書籍的能力增強之外,新型報刊也大批湧現,印刷事業的進步,為小說提供了廣闊的發表園地。並且因為西洋文化的傳入與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在中西文化的激盪下,知識分子受到影響,體認到小說是抨擊現實、轉移風氣、開導民心的有效工具,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尤其是有識之士翻然思變,面對腐敗的滿清內政,加上屢屢受挫於外敵,內憂外患的夾擊之下,有良知的文人提起筆來,抨擊這個衰亡的時代,並奮力鼓吹維新與愛國思想。基於上述原因,晚清小說的發展空前的繁盛。

《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並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此四部作品對於十九世紀末年的動盪中國,有著深刻的記述及批判。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書,旨在揭露、批判清代官場的腐敗與黑暗,藉以激發讀者力求變革的熱情。抨擊深刻有力,可說是晚清小說中思想性最高的一部。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以尖銳的文筆,暴露了晚清社會的黑暗面,將社會種種弊端歸咎於舊道德的消滅,故主張重建道德主體。劉鶚《老殘遊記》中指出只有提倡科學、振興實業,始能挽救中國的危亡。全書文字簡潔流暢,以遊記形式,抒發個人對時事之見解與感慨。曾樸《孽海花》一書,描寫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戰爭之間,其時衰敗的中國,在政治、軍事、外交、社會生活……各層面的狀況,此書為四部小說中思想較為激進的一部。

晚清時期的小說書寫題材,突破了傳統文藝的藩籬,擺脫了舊小說只寫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的範疇,將關懷的視角投向廣闊的現實社會,可視為近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在清末產生了很大的作用與影響。

 

三、臺灣日治時期詩社大盛,臺北瀛社、臺中櫟社、臺南南社三足鼎立,引領風騷,被推譽為「臺灣日治三大詩社」。學者多認為三社之中「櫟社」較為標榜漢民族文化認同,請說明該社成立背景、活動形態、,代表人物及作品的現代性問題。

【擬答】

日據時期的三大古典詩社「瀛社」、「櫟社」、「南社」,在異族的統治之下,推動漢文化不遺餘力。臺北的瀛社成立至今已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為臺灣詩史上活動持續最久的文學社團。南社由連橫等人於臺南創立,主要藉由詩會活動,來延續、傳播古典詩歌文化的命脈。而於臺中成立的櫟社,為三社之中最為標榜漢民族文化認同的組織,雖受日人統治,仍積極保持祖國文化於不墜,極具抗日色彩,現茲將「櫟社」之概況敘述如下:

櫟社於1902年由林朝崧、林幼春等中部詩人,發起於臺中霧峰林家,在三大古典詩社中成立最早。「櫟社」其名之來由乃是取「廢材」之意,林朝崧曾言:「吾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這是日本據臺後,當代士紳的痛苦徬徨以及無奈的心情,櫟社成員們雖形容自己是「棄材朽木」,然而他們無異是以己身為燃料,供做點燃民族文化的火種。其核心成員於文學、文化活動之外,亦多積極從事民族運動,故政治意味極為濃厚,在三大詩社中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表現了該社當時反抗惡劣環境的積極意義。

櫟社詩人的詩作,與當時一般古典漢詩多為吟風弄月的無病呻吟大為迥異,除了緬懷故國、歌詠鄉情等主題的書寫之外,櫟社詩人在作品中更有諸多現代性思維的展現。例如櫟社曾以「天然足」一題供詩人們「同題共作」,「天然足」指的就是解放纏足、廢止纏足,這一些詩作之中透露出伸張女權的思想,主張讓女性由歷史的積弊陋習中解脫出來,並進而能夠擺脫柔弱,追求自主與平等,在當時可說是極具進步的意義。

櫟社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絕非普通詩社可比,除了「以文會友」之外,它更是日據時期的臺灣當時最大、影響力最深的詩社團體,故被評論者稱頌:「漢文之不廢絕,櫟杜諸子實大有功也。」

 

四、王國維《宋元戲院曲考》敘述「傳奇」名稱自唐代至明代有不同的變異,唐代傳奇指唐人小說。請問明代「傳奇」為何種文學形態?其起源發展如何?元末明初有那些重要作品?試詳述之。

【擬答】

「傳奇」一詞為文體名,隨著文學發展而涵義漸多。在中國文學史上,唐人所寫的小說,稱作「傳奇」;至明代,則成了南曲劇作的專稱。早期的「南戲」僅只是一種以南方語言與南方曲調所組成流行於民間的戲曲文學,形式上不如雜劇嚴謹,語言亦較為俚俗。直至元末明初,隨著社會文化生活重心的逐漸南移,北雜劇逐漸衰微,南戲迅速滋長,成為明傳奇的前身。現茲將元末明初的五大傳奇概述如下。

(一)《荊釵記》:

作者說法不一,今人多認為作者為柯丹丘。敘述南宋名儒王十朋與其妻錢玉蓮的離合故事。此劇讚揚了王、錢二人不因富貴貧賤而改變的愛情,以及對權貴、豪紳的反抗精神。明代呂天成《曲品》讚譽「以真切之調,寫真切之情」。

(二)《劉知遠白兔記》:

又名《白兔記》,作者不可考。描寫五代時後漢高祖劉知遠,做皇帝前與其妻李三娘的故事。其中李三娘磨房產子,以及日後其子咬臍郎與母相認,是最為風行的兩段劇情。故事結構不若《荊釵記》緊密,但文字同樣質樸生動。

(三)《拜月亭》:

相傳作者為施惠。題材源自於元代關漢卿的《拜月亭》雜劇,寫蔣世隆與王瑞蘭於亂世中的愛情故事。此劇為四大傳奇中,公認為最能與《琵琶記》相頡頏的劇作。明代呂天成《曲品》列《拜月亭》為「神品」第二,僅次於高明《琵琶記》。

(四)《殺狗記》:

相傳作者為徐畛。此劇以倫理主題為創作主軸,寫孫華、孫榮兄弟失和,孫華妻楊氏施「殺狗」巧計,促使兩兄弟和好團圓的故事。此劇歷來評價不佳,蓋因其內容插科打諢甚為俚俗,故為文人所詬病,但由於賓白最具市井色彩,因之極受民間歡迎。

(五)《琵琶記》:

作者為高明,敘寫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故事。《琵琶記》人物塑造成功、戲劇衝突強烈,且其精絕的曲辭與賓白充滿了文人氣息,讓戲曲的發展走向「文人化」,為傳奇發展的轉捩點,故被後人稱為「傳奇之祖」。明代呂天成將此劇列為「神品」第一。

元末明初的傳奇取代了北雜劇的地位風靡全國,更對此後明、清文人所創作的傳奇劇作影響深遠,其後明傳奇的創作者們立足於南戲基礎上,吸收了北雜劇的優點,豐富了演出的內容,讓中國的戲曲發展攀上高峰。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