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
============================================

別:司法人員

    別:三等考試

組:觀護人(選試少年事件處理法)、觀護人(選試社會工作概論)

    目:心理學(包括心理測驗)

一、何謂「投射測驗」?請問相對於自陳式的人格評量方式,「投射測驗」具有那些優點以及缺點?

【擬答】:

(一)人格測驗的價值──性侵害犯服刑期滿出獄?

性侵害犯經常被名為○○狼,服刑期滿出獄造成人心惶惶,多起震經社會的性侵案件,測驗結果均顯示再犯機率極高。人格測驗能否真能測出人格表徵?

(二)投射式測驗(projective test)

1.定義──根據投射作用的原理設計而成。測驗題目由若干曖昧不明的刺激所組成,在曖昧情境下個體可自由反應,藉以投射出隱藏在內心的動機、欲望與感情。

2.特點與限制──

(1)特點──受試者自由做答較能推估人格全貌,受試者較不會有意防範而做假。

(2)限制──缺乏客觀標準,測驗結果解釋不容易,信度與效度不易建立,施測者非經專業訓練無法使用。

3.優點及缺點──此測驗的優點除不受語言文字的限制,更可在不同文化情境下使用。惟測驗結果是受試者個人主觀的反應,在解釋上相當複雜困難,施測者必須經過專業訓練方能使用。

4.舉例──投射式測驗中,較具代表性的是「羅夏墨漬測驗」與「主題統覺測驗」兩種。以下就「羅夏墨漬測驗」(Rorschack Inkblot Test)介紹如下:

(1)學者──瑞士精神醫學家羅夏克(H. Rorschach)在1921年編成,主要應用於臨床醫學精神病的診斷。

(2)材料──此測驗由十張不同形狀的墨漬圖所構成,製作方法是將墨汁滴於紙片中央,將紙對折按壓使墨汁四溢,形成不規則但對稱的各種圖形。圖形中五張為黑色,另五張除了黑白部份再加入彩色。

(3)實施──十張圖卡編有一定順序,每次呈現一張,詢問受試者「你看到的是什麼?」「這使你想到什麼?」。受試者憑主觀知覺回答,施測者記錄受試者的語言反應、情緒表現與肢體動作,分析可能投射出來的心理涵義。

(4)評分──羅夏墨漬測驗從四部份來評分:區位(圖形的全部或分部)、定素(圖形的形狀或顏色)、內容(將圖形視為人物、動物或物體)、從眾(與一般人的反應相較)。

(三)自陳式測驗(self-report inventory)

1.定義──是問卷式的量表,內容包含一系列自陳式的問題,要求受試者根據自己的情形回答問題。例如:在面對陌生人講話時你會感到拘束嗎?此種題目可用是非做答,也可用等級評定。

2.優點及缺點──

(1)優點──題目內容具體明確、施測容易、計分簡便、可繪製人格特質剖析圖,有助概括性的瞭解人格。

(2)缺點──題目範圍外的心理反應無從得知,題目彼此分離難免偏差零碎,受試者擔心隱私外露作答刻意保留甚至做假,信度與效度均不易建立,牽涉動機與情緒的題目容易因時空轉變而有不同答案。

3.舉例──自陳式測驗中,較具代表性的是「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EPPS)」與「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兩種。以下就「愛德華斯個人興趣量表」(EPPS)介紹如下:

(1)學者──愛德華斯個人興趣量表(EPPS)是一種自陳式團體人格測驗,由愛德華斯(A.L. Edwards)依據莫瑞(H.A. Murray)在1938年所提出的人格需求理論設計而成。

(2)內容──此量表可測量十五種心理需求的相對強度,包含:成就性、順從性、秩序性、表現性、自主性、親和性、省察性、求援性、支配性、謙遜性、慈愛性、變異性、堅毅性、愛戀性與攻擊性。

(3)方法──此量表設計225對敘述句,每對敘述句的社會期許性接近,受試者從中選擇一項最符合自己情形或感覺的句子。此外,其中有十五題是重複的敘述句,以檢查受試者作答態度的一致性。

(四)比較──自陳式測驗 v.s. 投射式測驗

1.相同處──均是對受試者施測,試圖瞭解受試者的人格特質。

2.相異處──

(1)表達方式──自陳式測驗是屬於直接表達;投射式測驗是屬於間接表達。

(2)評分方式──自陳式測驗採客觀評分;投射式測驗採主觀評分方法。

(3)測量層面──自陳式測驗評量個體意識層次的思考內容;投射式測驗評量個體潛意識層次的思考內容。

二、請說明恐懼症(phobia)主要的症狀為何?又恐懼症可細分為那些不同的類別?

【擬答】:

(一)恐懼症是一種焦慮症(anxiety neurosis)

1.焦慮──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擔心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狀態,生理顯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出汗增多等現象。

2.焦慮症──是最單純的一種心理疾病,個體表現知覺上的反常現象,將原本不具威脅性的事物,誤解為可怕的對象。主要症狀為焦慮不安、情緒緊張,長期焦慮影響生活功能,造成失眠、惡夢、頭痛、肌肉緊張、心跳急促等現象。

(二)恐懼症(phobia)
指對某些不具傷害的事物或情境,表現不合理的恐懼反應,個體明知不致受到傷害,仍無法克制恐懼情緒。個體遇到引起恐懼反應的情境時,就會出現焦慮反應。

(三)恐懼症的細分類別

1.單一型恐懼症──只對特殊事物或情境產生不合理的恐懼反應。懼場所者,如懼高症、懼空曠症;懼人物者,如懼生人症、懼女人症;懼動物者,如懼貓症、懼蟲症等;懼狀態者,如懼熱症、懼紅症等。

2.社交型恐懼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精神疾病,又稱「社交焦慮症」。患者對於陌生人或社交場合有顯著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

(四)恐懼症的治療策略

1.洪水法(flooding)──

(1)定義──指讓個體直接面對最恐懼的事物卻無從逃避。當個體意識到他認為最糟糕的情境並未帶來不可收拾的災難,就能面對這個令他莫名害怕的情境。洪水法是根據古典制約消弱原理而來,是治療單一型恐懼症最好的方法之一。

(2)差異──與系統減敏感法不同之處,在於洪水法是治療者要求個體直接面對最令他害怕的事物,而系統減敏感法則是逐步漸進接近恐懼事物。

2.內爆法(implosive therappy)──

(1)定義──內爆法和洪水法類似,也是根據古典制約消弱原理。將個體恐懼的刺激多次連續出現,使之成為氾濫狀態,久之便不再敏感,對恐懼刺激產生免疫力。

(2)差異──洪水法將個體置於真實的恐懼情境中,而內爆法是將個體置於想像的恐懼情境中。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當個體感受極端恐懼卻無法輕易脫離恐懼情境,直到龐大恐懼完全消失為止。這是一帖速效的「猛藥」,相對危險性也較高,只有在緩和方法都無效且有專業醫護人員在場時才可使用。


三、試舉例說明「抑制劑」、「興奮劑」以及「迷幻藥」各包含那些物品或藥品?又各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意識狀態?

【擬答】:

(一)影響心理藥物(psychoactive drugs)

1.影響心理藥物(psychoactive drugs)──能夠改變個體的意識或行為的藥物,稱為「影響心理藥物」。長期使用影響心理藥物,可能會導致「依賴性」與「耐藥性」兩種症狀。

2.依賴性(dependence)──指一旦令人上癮的藥物停止,個體對藥物產生更強烈的需求,出現異常難受的「戒斷」(withdrawal)症狀,如發抖、冒汗、流淚、嘔吐等。此種依賴性可分為身體與心理兩方面。

(1)身體依賴性(physical dependence)──對藥物上癮的人來說,驟然停止服藥,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與賀爾蒙突然失衡,生理功能因而失調,對藥物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屬於「身體依賴性」。

(2)心理依賴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若長期使用藥物,該服用藥物時卻無藥可用,心理上會產生更強烈用藥的渴望,屬於「心理依賴性」。

3.耐藥性(drug tolerance)──指用藥時間久後,藥物作用減弱,身體需要更多用量以維持原來的效力,用藥量有增無減,不僅傷害身體而且費用增加。許多吸毒者由於毒品量愈吸愈多,終至傾家蕩產鋌而走險。

4.影響心理藥物的種類──以下分從抑制劑、興奮劑與迷幻藥三類加以說明。

(二)抑制劑(depressants)

1.定義──抑制劑,俗稱「鎮定劑」。抑制劑會減緩或壓抑中樞神經系統,有助興、鎮定、壓抑、鬆弛自主神經的效果。

2.種類──

(1)酒精(alcohol)──酒精的效果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判斷與控制,因此喝酒的人會變得較不自制、較多話且外向。隨著酒精百分比的增加,會出現協調功能喪失、體溫或疼痛知覺變得遲緩、口齒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視覺模糊等症狀。

(2)鴉片劑(opiates)──海洛因、嗎啡、可待因都是屬於鴉片的衍生物,或說是鴉片劑的「同效劑」(agonists)。服用此類藥物可產生欣快感、夢幻現象、溫暖安樂感、減輕疼痛、幫助睡眠等。還能抑制與疼痛有關的P要素(Substance P)的分泌,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3)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是一種普遍使用的鎮靜劑,安眠藥多含巴比妥酸鹽。服用後會使人睏盹、遲緩,用於治療焦慮、失眠、或癲癇症等。多數鎮定藥物容易使人上癮,耐藥力也快速增加,戒斷症狀難挨。

(三)興奮劑(stimulants)

1.定義──興奮劑能夠為中樞神經貫注精力,增加警覺並減少疲勞,服用興奮劑短時間內會感到精力無窮、欣喜感、信心與體能增高,但當興奮劑效果消退後,使用者會經驗到伴隨沮喪、焦慮、易怒、疲勞的失望與崩潰。

2.種類──興奮劑的種類很多,輕者如咖啡因、尼古丁;重者如安非他命、古柯鹼。

(1)咖啡因(caffeine)──咖啡、茶、可樂、熱巧克力等飲料都含有咖啡因,具有保持清醒、提神、振奮等作用,容易使人上癮。它們的依賴性與耐藥性問題並不十分嚴重,在現今社會被廣泛使用。

(2)尼古丁(nicotine)──香煙中含有尼古丁,具有提神興奮、減少食慾、減少焦慮、減低痛覺、增加警覺性的功用。吸煙容易上癮,戒煙會有難挨的戒斷症狀,一旦上癮很難戒除。

(3)安非他命(amphetamine)──安非他命可以使人快速興奮、減少疲勞、加速體能活動、提高警覺、壓制食慾。服用安非他命很快會上癮且產生耐藥性,長期使用會使人困惑、狂躁、具攻擊性,甚至產生中毒、妄想、幻覺等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4)古柯鹼(cocaine)──古柯鹼服用後會急遽的產生幸福感、愉悅感,感到刺激、多嘴與精力充沛。效果退卻後,使用者會出現混淆、焦慮、言語扭曲、妄想與幻覺。服用古柯鹼很快會上癮且產生耐藥性,戒斷時使用者會出現頭昏眼花、頭痛昏厥、以及因極度疲倦引起的深沈睡眠。

(四)迷幻藥(hallucinogens)

1.定義──又稱「心理變更藥物」(psychodelic drug),它會干擾主管抑制作用的血清張素的分泌,是能扭曲時空知覺並引起幻覺的藥物。是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個體會產生脫離現實感、幻想、躁鬱及精神分裂等精神性反應。所產生的幻覺屬於無中生有的正幻覺。

2.種類──LSD、PCP、大麻煙與強力膠是常見的迷幻藥物。

(1)LSD──它能使瞳孔放大、體溫升高、心跳加速、血壓增高、多種情緒快速變更。使用多量的LSD會產生幻覺、知覺扭曲、迫害妄想等症狀。

(2)PCP──有鎮定、刺激、幻覺、止痛等作用。常見的藥物反應是欣悅、感覺扭曲、幻覺、或暴力傾向等。當感覺扭曲時,個體有無痛的感覺,因此有身體受創而不自覺的危險。

(3)大麻煙(marijuana)──有種叫做THC的成份,快速進入身體與大腦後,刺激大腦皮質與海馬體的神經接收器,使人產生欣悅感與幸福感,但大量使用則會產生幻覺、昏迷、迫害妄想症。

(4)強力膠──強力膠中主要溶劑為甲苯,吸食者常將強力膠置入塑膠袋中,用手摩擦後以口鼻吸食。吸食者會產生興奮、幻覺及欣快感,感覺飄飄然幻想許多影像及聲音。長期吸食隨著血中濃度增加會產生神智錯亂、運動失調、無方向感等中樞神經抑制症狀。

3.副作用──幻覺劑會改變情感及認知,情感變化由欣快至憂鬱,個體會感受到脫離現實,但這個過程往往很短,之後會產生頭痛、噁心、視力模糊、失眠、瞳孔放大、喪失食欲、體溫增高、嘔吐、顫抖、暈眩、肢體麻木等副作用。

4.引發疾病──幻覺劑慢性使用者對藥物有心理依賴,故會渴望再去服用藥物以獲致相同的效果。幻覺劑所引發的疾病包括幻覺症、妄想性疾病、情感性疾病、知覺疾病等。

四、請問依Maslow的觀點,人類的需求階層(hierarchy of needs)為何?請舉例說明該模式如何解釋人類需求滿足的順利及原則?

【擬答】:

(一)馬斯洛(Maslow)是「人本主義」(humanism)重要創始人

1.第三勢力──人本主義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與羅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於1950年代所創立。相較於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人本心理學被視為心理學「第三勢力」(third force)。

2.強調主觀與自由──人本主義受「現象心理學」與「存在主義」的影響。現象心理學強調主觀、知覺與個人意義;存在主義強調自由、選擇與責任,兩種思想融合造就「人本主義心理學」。

3.重視潛能與需求──主張人性本善蘊藏無限潛能,重視人的需求將研究帶入新境界。人本主義對教育、發展、諮商輔導及心理治療影響甚鉅。

()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

1.學者背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 Abraham Harold 1908~1970)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需求層次理論」,是最為著名的動機理論。Maslow曾經醉心於行為主義,而後發現行為主義對於本性的改變無濟於事,轉而探求人的內在力量,重視自我價值與天賦潛能。

2.理論要義──

(1)需求層次──需求之間不但有高低層次之分,而且有先後順序之別,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高層次需求才會產生。

(2)需求種類──較低的前四個需求層次,稱為「基本需求」(basic needs)或稱「缺失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較高的後三個需求層次,稱為「成長需求」(growth needs)。

(3)需求特性──基本需求是維持生存必須,不可不被滿足,然而一旦獲得滿足後需求強度就會下降。成長需求是人類異於禽獸獨特之處,需求強度不但不會隨滿足而減弱,反將因獲得滿足而增強。

3.需求層次理論──

(1)生理需求──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例如,飲食、飲水、睡眠、性慾、空氣等。

(2)安全需求──指受到保護免於威脅獲得安全感的需求,例如,困難有人幫助、危險有人保護、職業有保障、病痛獲得醫治等。

(3)隸屬與愛需求──指被人接納、關懷、愛護、鼓勵及支持等。

(4)自尊需求──指獲得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需求,例如,被人認可、讚許、關愛等。

(5)知的需求──指對不理解的事物希望理解的需求,例如,探索、操弄、試驗、閱讀、詢問等。

(6)美的需求──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例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循真理等。

(7)自我實現需求──指在精神上臻於真善美境界的需求,即個人所有理想全部實現的需求。

(8)超越需求──指個體超越自我需求對宇宙認同的心理需求。

(三)需求滿足的順利與原則

1.基本需求──基本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隸屬與愛需求、自尊需求等是維持生存必須,不可不被滿足,基本需求匱乏時,個體會努力的追尋給予滿足。然而一旦獲得滿足後需求強度就會下降。

2.成長需求──成長需求是人類異於禽獸獨特之處,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與超越需求,成長需求可以不被滿足,一旦成長需求獲得滿足,需求強度不但不會隨滿足而減弱,反將因獲得滿足而增強。

3.兩股內在趨力──Maslow指出人類有兩股潛在力量,一是防衛力量,其作用是恐懼失去安全而使個體在心理上有退縮傾向。另一是進取力量,其作用是激勵個體趨向完美的成長境界。適當的教育可激發進取力量,幫助個體成長力求完美;不適當的教育會促進個體防衛力量,挫敗無趣抗拒學習。

(四)中輟生跳八家將──求知動機低落?需求不滿足?
Maslow不主張外鑠約束學生的學習,強調人生而具有內發的成長潛力,學生不需刻意教導也會主動學習。成長需求以基本需求滿足為基礎,低層次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高層次成長需求才會產生。求知成長需求,必須在基本需求獲得滿足的前提下才會出現,中輟生在學校無法滿足隸屬與愛、自尊等基本需求,因此中輟離開學校去跳八家將,追尋基本需求隸屬與愛、自尊需求的滿足。教師角色不只在教導知識,更應瞭解學生人格發展,設置滿足個別差異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由探索與選擇。

(五)需求層次理論在觀護輔導的應用

1.由外在動機轉為內在動機──動機可以由外在誘因引起,也可以是個體內在需求所促使。先透過外在誘因如金錢報酬、他人讚取、職位升遷等激發外在動機,再引導投入的樂趣、使命感、成就感來激起內在動機。

2.從基本需求到成長需求──根據Maslow需求層次論,低層次基本需求必須先獲得滿足,才會有高層次成長需求。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感、歸屬感與自尊心應予滿足和維護,才會有高層次成長動機。

3.瞭解動機的差異──對重視成就的個體,提供嘗試挑戰的機會肯定其優異表現;對重視歸屬的個體,給予溫暖關懷和參與決策的機會;對重視權力的個體,鼓勵參與競爭獲取成功。

4.獲致成功經驗──追求成功卻屢遭失敗,不但無法提昇動機,甚至可能產生習得無助感。針對個別差異營造成功經驗,在自我肯定的歷程中方能產生動機。

5.適切回饋激勵動機──觀護者的回饋無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都會成為個體對自我行為成敗歸因的重要依據。觀護者應多作正面回饋,發揮「自我應驗效應」,有助動機的提昇和維持。

【司法課程優惠詳情】

【點選觀看詳情】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