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保成學儒祝您金榜題名=

等 別:四等考試

類 科:文化行政

科 目:世界文化史概要

一、上古時期的亞述人曾經有一段輝煌的霸權時期,其國家富強的特色之一就是軍國主義。

(一)試說明其軍國主義有何特色讓鄰國喪膽。

(二)試說明此政權有何缺點,讓其終究走向衰敗的道路。

【擬答】:

亞述人為閃族,擅長於狩獵、戰爭的民族。約在西元前十二世紀。提格列斯•皮勒索一世(1115~1077B.C)是位英勇善戰的君主,以殘暴統治為亞述帝國奠定強大的國家基礎。西元前九世紀,亞述再度崛起國勢擴及地中海、南至巴比倫。敘利亞、以色列也向其臣服。西元前八世紀,已成近東強盛帝國。

亞述原本是弱國小邦,常遭鄰國侵略,其後從卡賽人學會騎兵戰術、西台冶鐵製造刀槍,使亞述逐漸強大。在對外征戰中,使用發明攻城機,裝甲車(配備戰甲的馬車、馬隊)、弓箭機等,使其順利攻城掠地。亞述對敵人頗為殘忍,殺害俘虜或販賣為奴,縱兵掠奪破壞殘害無辜,是令人恐懼的征服者。

此政權以軍事武力暴力統治征服地,雖能統治一時,但國力衰弱或激起被征服反抗意志,挺而革命或暴動,帝國政權也將之滅亡。西元前612年,加爾底亞、米提兩屬地聯合叛變,號召被征服者、被奴隸者群起反抗,進軍首都尼尼微。亞述帝國一夕之間崩潰瓦解。


二、何謂拜占庭帝國?請說明其形成發展、文化影響及衰亡。

【擬答】:

(一)羅馬君士坦丁堡於4世紀中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即稱君士坦丁堡。帝國分裂後,拜占庭一直是東帝國的首都,所以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由於君士坦丁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固若金湯,是帝國屹立千年的重要原因。拜占庭帝國融合羅馬、希臘、基督教、東方(波斯)文化,其在歐洲宗教與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茲分析如下:

1.宗教:

(1)拜占庭維護與發展基督教信仰,但因教權(西歐教宗)與政權之爭、教義差異等,導致東西教會分裂,從此各自發展不同文化。西元8、9世紀因「聖像」之爭議,引發內部衝突(破壞聖像運動),造成近百餘年的動盪不安。

(2)希臘正教向東歐傳播:公元862年西瑞爾和梅索迪奧兩兄弟前往東歐向斯拉夫民族傳教。西瑞爾借用希臘字母,發明年曆,希臘正教教會派西瑞爾(Cyril, 827~869)和梅索迪奧(Methodius, 826~885)兩兄弟發明一套書寫字母,成為日後斯拉夫文字的基礎;也藉此傳播基督教,教化斯拉夫民族。

2.文化:

(1)維存古典文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大半淪為蠻族統治,文化為之破壞殆盡。東羅馬帝國維護、保存古典希臘、羅馬文化,尤其在希臘哲學、科學與羅馬政制、法律、文學等最為顯著。這些文化資產成為日後文藝復興運動重要之來源。

(2)法律整理:529年公布《查士丁尼法典》,其基本精神反映「君權神授」的觀念,皇帝個人的旨意有絕對的法律效力。這種以「君權至上」的羅馬法基本原則,成為中古末期以後西歐世俗君主對抗皇帝權威的法理基礎。

(二)文化影響:

拜占庭帝國抵抗亞洲蠻族的侵略,屏障西方文明使之能獨立發展。同時保存古典文化,使西方能得到文化的滋養。另外,教化野蠻斯拉夫人,奠定東歐文化發展基礎,在回教文明鼎盛時期,拜占庭帝國將其文化傳遞於歐洲,促進西方文明的提昇。總之,拜占庭帝國不僅為有力屏障,並為西方古典文化保護者,西方文明能獨立發展,實為帝國最重要的貢獻。

(三)滅亡:

1.拜占庭帝國最大的弱點是皇帝繼承制度的未確定,皇帝是推選的,嚴格世襲制度是不合法的。皇帝職責之大,是許多政客或軍人所嚮往,因此反叛、暗殺、陰謀,在拜占庭歷史屢見不鮮。

2.另一問題是宗教問題,宗教狂熱、神學上的歧見,引起黨派對立。野心政客利用宗教上來表達個人目的,拜占庭歷史上,宗教糾紛而導致政變,是分裂之因。

3.1204年,十字軍破壞君士坦丁堡進行掠奪,使其帝國元氣大傷,步入中衰。

帝國長期遭受外患入侵,波斯、斯拉夫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的攻擊,使帝國壓力沉重。1453年在土耳其人強大火力攻擊下,帝國滅亡。


三、何謂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發生於什麼時代?其內涵為何?

【擬答】:

啟蒙運動是科學革命的延續。啟蒙人士欲將科學知識普及公眾,以喚醒理性,奠定近代歐洲的精神基礎。啟蒙思想淵源於十七世紀末的英國,特別是洛克哲學思想與牛頓的科學觀。洛克力主「天賦人權」、「革命民權」、「主權在民」等思想;牛頓認為「宇宙是部機械」存在一套自然運作的規律法則,讓人們相信人類社會同樣存在自然法則,而理性則是檢驗所有制度和傳統的有效標準。此兩人思想對當時與後世的思想家、改革者提供莫大的啟示與影響力。啟蒙思想藉著沙龍、科學研究團體等活動,傳播啟蒙文化與思想,其主要內涵有:

(一)理性主義:藉由理性運作,可以了解自然、人生的奧秘。

(二)自然與自然律:自然表現出秩序與和諧,顯示世間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規則。

(三)樂觀精神:產生進步觀念,人類社會是不斷的進步。

(四)反教士主義:反對宗教迷信,主張建立合乎理性的「自然宗教」,啟蒙哲士崇拜「自然神論」(Deism).認為上帝創造世界後,就不再干預世界事務,他們仍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反對的只是「教會」的存在。

(五)自由主義:政治、經濟、言論、思想上的自由,寬容與人道精神。

啟蒙運動承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崇尚自由、科學的精神而加以發揚、闡述,使西方文化邁向更嶄新的旅程;而其揭示的理想及重要的成就,都成為西方文化進步的重要原因。


四、發生於1847年的馬鈴薯大饑荒,造成一百多萬人死亡及一百多萬人逃離愛爾蘭。試論述愛爾蘭馬鈴薯大飢荒發生的原因及影響。

【擬答】:

1750年代,馬鈴薯因適應能力強,土地單位面積產量高,被視為窮人的麵包,愛爾蘭因土壤貧瘠,但卻可以種植生產,因而被廣植於此,它成為廣大人民的糧食之一。馬鈴薯生命力雖韌強。但在1818-1848年之間曾發生疾病傳染而歉收,但當時人們並未了解其嚴重性。

發生愛爾蘭馬鈴薯疾病是種隨風散播的病菌,它首先造成薯葉枯萎,再流入莖部,最後到達根部。若根苗被感染,必會枯萎而死;至於已經有根莖的馬鈴薯由於被感染也將難以食用。此種災情於1845年已出現,占有愛爾蘭1/3土地。1847年疫情遍及全境,馬鈴薯嚴重歉收,造成愛爾蘭的大饑荒。當時愛爾蘭為英國統治,對於饑荒消極作為,甚至坐視不管徒使問題日益嚴重。當時不少高傲英國人,甚至將此視為報復愛爾蘭「不合作」的處罰。此次影響層面很廣泛:

(一)移民美國:

許多人等不及英國人救援(坐以待斃),而移民美國尋求發展。在美國愛爾蘭親友訴求「美國夢」、匯款支助遠離故鄉、遠洋輪船的開闢,使得愛爾蘭人攜家帶著前往美國,造成巨大移民潮。

(二)政治問題:

英國政府處理饑荒,令愛爾蘭人感到不滿,他們意識到追求自主權的重要性。要求更多的主權、宗教發展、教育資源。英國政府計劃愛爾蘭穀物停止輸出或廉價進口美國玉米以賑災,但卻受阻於英國地主,商人「自由貿易」的口號而不敢實行,令愛爾蘭人民深覺政府只顧英國利益,不管他們存亡。此種情結加重愛爾蘭的「離心」,甚至獨立自治的意志與決心。

(三)社會問題:

此次災難最大受害者是佃農,他們約有150萬人饑荒迫使他們離開農村,大量湧入大都市,造成城市人口激增如柏林,衍生治安問題。大量農民逃離故鄉遠到美國,使得田地荒蕪,人口稀少,留下來的佃農生計並沒有獲得改善,反而更慘重,赤貧如洗,淪為奴工之狀屢見,成為社會問題之根源。

1847年的大饑荒,係因病菌感染而造成大災難,迫使很多愛爾蘭人逃離故鄉,遠徙美國;而此次災難也使得愛爾蘭掀起自力救濟的意識,為日後自治、獨立運動奠定了基礎。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