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考試別:調查人員、國家安全情報人員

等 別:三等考試

類 科:調查人員調查工作組、國家安全情報人員政經組

科 目:政治學

一、在民主化過程中,有關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憲政體制辯論中,美國學術界的主流看法認為內閣制優於總統制,請詳述他們的觀點,並請評論之。(25分)

【擬答】:

「議會內閣制」(Cabinet system;Parliamentarianism)又稱「責任內閣制」。以雙元行政(國家元首與行政首長)、一元民主正當性(國會多數組織內閣)、權力融合與連鎖(行政與立法的結合)、國會至上(同意權與倒閣權)等原則構成的政府體制。強調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間的相互結合,使得學者認為較有利於新興民主化國家。

(一)內閣制的特徵(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

1.雙元行政(dual executives):分別設立虛位的「國家元首」(head of state)與掌握實質行政權的「行政首長」(head of government)。

2.一元民主正當性:民選國會與間接組閣,國會(立法權)由人民選舉產生,民主正當性直接來自人民選舉。內閣(行政權)基於國會多數同意而存在,民主正當性則間接來自國會。因此,由人民、國會到內閣,形成一元民主正當性。

3.國會至上(the supremacy of Parliament):國會(立法權)多數決定內閣(行政權)之組成與去留。行政權完全對立法權負責。由國會多數黨組閣,黨魁則作為行政首長,同時掌握國會與內閣。

(二)內閣制有利於民主之原因

1.有效落實法律政策:行政與立法結合,國會多數黨之提案易於立法通過及行政執行,有效落實政策與法律。

2.迅速反映民意:國會與內閣之任期彈性(倒閣、解散國會),得以迅速反映民意波動。

3.避免政治僵局:倒閣與解散國會機制,得以避免行政與立法的僵局。

4.避免贏者全拿:存在聯合內閣可能性,得以避免行政權的壟斷。

5.反對黨有效監督:國會反對黨領袖得籌組影子內閣,對內閣進行監督。

6.避免行政首長專斷:內閣具有副署制度,採取集體決策。同時行政首長乃受黨內派系與議員的制衡,得以避免行政首長的專斷

7.有助培養政治人才:內閣成員皆出自國會議員,經歷議會政治之訓練則有助培養政治專業與政治協商等能力。

(三)內閣制需配合適當的政黨體系

1.「剛性政黨體系」:內閣制下的「內閣」必須仰賴「國會」多數的支持方得以存續,因此政黨必須為「剛性政黨」(黨紀嚴明)方得以有效凝聚國會多數而避免閣潮不斷。

2.「低度政黨分化程度」:國會中的政黨數目偏向「低度政黨分化程度」方有利國會多數的形成,以避免籌組「聯合內閣」時所可能遭遇的各種組閣困難。

3.「內造化政黨體系」:內閣制乃是行政與立法的「權力融合」,因國會議員與閣員相互結合,必須同時作為政黨領袖的「內造化政黨體系」方符合民意政治與責任政治。

4.「向心式競爭體系」:內閣制中,不論是「一黨組閣」或「聯合內閣」,要避免嚴重的政治衝突與閣潮問題,皆需仰賴政黨之間的競爭型態是否屬於「向心式競爭體系」方得以有效溝通妥協而避免閣潮政爭。

「總統制」與「內閣制」基於「權力分立」與「權力融合」的基礎原則不同,導致了兩者在政府組成與行政立法關係的迥異。雖然有諸多學者偏向內閣制,但一個國家在進行「制度抉擇」之時,須同時對「政府組成」、「政黨運作」、「行政與立法關係」等面向(甚至是選舉制度)進行全面性的考察,方得以確保憲政體系運作順利。


二、何謂「伊斯蘭主義」(Islamism)?請敘述其根源、政治實踐以及對當前世界的影響。(25分)

【擬答】:

伊斯蘭主義屬於一種宗教基本教義派,主要以伊斯蘭教為基礎而發展出一套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制度的意識型態,形成宗教與政治全面結合地政教合一體制。以伊斯蘭宗教教義建立一種相異於西方政教分離的宗教性政治體制。

(一)伊斯蘭主義的意涵

1.以伊斯蘭宗教教義為基礎:從伊斯蘭教為基礎而發展出一套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制度的意識型態。

2.屬於基本教義派

(1)基本教義意指一種思想形式,將某些原理視為絕對真理並擁有無可挑戰的權威。通常與宗教或聖典有關,但亦可在政治原理中發現。

(2)經常帶有貶低之意,意謂僵化、獨斷論、威權主義。能夠表現出一種無私性及對某種原理的奉獻。

3.屬於宗教基本教義

(1)起源:僅為一種暫時現象,將現代社會、世俗文化修正為人們所習慣的方式。世俗主義失敗的結果,難以滿足人類對於神聖價值的渴望。

(2)定義:將政治置於宗教教義的「天啟真理」之下,政治與社會生活應當且主要以原始的宗教教義為基礎而加以組織。將宗教教義發展為完整的世界觀,依據詮釋而被視為一種意識形態。

(二)伊斯蘭主義的根源與影響

1.根源:

源自伊斯蘭教,以真主作為唯一真神的信仰為基礎,至近代逐漸與政治結合,形成一套由伊斯蘭教義與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制度全面結合地意識形態。

2.影響:

(1) 中東地區多為「伊斯蘭教」為主,然近年各國內部皆興起「基本教義派」,以建立「政教(伊斯蘭教)合一」的宗教國家為目的。進而反映為對既存的親西方專制政權的攻擊與挑戰(如「蓋達」(Al Qaeda)組織發動反西方政權的聖戰)。

(2)中東地區之「伊斯蘭教」分為「遜尼派」(親西方陣營)與「什葉派」(伊朗神權政治所支持)兩教派。「什葉派」欲推翻親西方「遜尼派」政權而形成反政府民主化運動(如葉門、安曼、卡達)。

(3)北非地區為建立伊斯蘭教法國家,而推翻長期執政的腐敗世俗政權。形成一種跨教派、跨部族、跨階層的民主化運動。

伊斯蘭主義的政教合一體制主要產生於中東與北非地區,但基於內部的派系對抗、外部與西方國家地對抗以及民主化的衝擊,皆使得伊蘭主義的政教合一國家陷於動盪的情況。


三、何謂「失敗國家」(failed state)?請列舉實際案例說明失敗國家的特徵與原因。(25分)

【擬答】:

失敗國家意指一個國家的行政權威喪失其職能與正當性,因而無法在現代世界中執行民族國家的基本職能。失敗國家之內部會出現嚴重的武裝與族群衝突而呈現內戰或無政府的狀態,並於國家外部外溢成為嚴重的國際安全問題。此一現象浮現於冷戰後的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國家。,

(一)失敗國家的意涵

1.英國國際發展司:一個政府不能或無意對人民提供核心公共職能,包含領土管轄、人身安全、國家安全等管理公共資源的能力、提供公共服務措施等。

2.美國和平基金會:一個國家已喪失對領土之實質控制或缺乏對合法武力使用之獨佔管轄

3.世界銀行:一國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脆弱,且具有號發衝突及暴力的特徵。

4.綜合言之,失敗國家就是意指一國受到國內暴力嚴重衝突致使國家職能停擺,使得中央政府無能力提供安全、政治參與、公共服務等「正向政治財

(Positive Political Goods),有五大面向。

(1)無法提供國家安全與人身安全

(2)無法法治與政治透明化。

(3)無法促進政治參與及人權保障。

(4)無法永續經濟發展。

(5)無法確保人類發展。

(二)失敗國家的特徵與原因

失敗國家在90年代初期出現在索馬利亞(海盜集團)、阿富汗(塔利班)、馬利(極端穆

斯林組織)等國家,但仍有更多國家也出現同樣的特徵。

1.特徵-R. Rotberg

(1)一個或多個敵意、武裝團體,存在長期武裝衝突或社會暴力。國內犯罪率持續升高。

(2)基本建設、交通運輸與通訊設備落後,缺乏公共設施。

(3)國家收入低落、缺乏市長經濟與國際貿易機會。

(4)醫療及教育水平低落,政府效能不彰。

(5)貪腐問題嚴重,邊關不安。

2.成因-M. Lund

源自現代國家中央政府職能的消失過程,呈現出部落政治、城市國家、殘破國家與無政府地方派系橫行的情勢,可歸納出以下幾點成因。

(1)族群衝突導致種族屠殺的極端情勢(例如盧安達)

(2)掠奪性政府僅求自身財富與安全利益(例如薩伊)

(3)持續叛亂及恐怖主義導致國家動亂(例如車臣)

(4)民主體制癱瘓或貪腐盛行(例如尼泊爾)

(5)政權更替危機引發社會動亂(例如新幾內亞)

失敗國家即為一種「具有國際司法地位」但卻面臨「主權實踐困境」的國家,國家對內部無法提供安全保障,對外無法促進區域和平,而國家行政職能的喪失,使得危及從國內擴散到國外而造成國際秩序與安全地沉重負擔。


四、何謂「民主鞏固」?請引用當前民主化研究的學術觀點敘述民主鞏固的要件。(25分)

【擬答】:

「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是一連串轉型、維持、鞏固的過程,亦即「民主化」(democralization)的過程。此一過程中將面臨「初階轉型」與「民主鞏固」兩個轉型階段,在「初階轉型」乃存在著「民主逆流」的危機(民主崩潰),因此必須持續進入「民主鞏固」階段,以防杜民主的崩潰。

(一)民主鞏固的意涵:

1.學者林茲(J. Linz)─民主鞏固就是追求一種「鞏固的民主」:

(1)一切的政治行動者、政黨、有組織的利益團體或制度等,皆不認同有任何程序可以取代民主而取得權力。

(2)沒有任何制度或團體的主張可以否決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治決策者所作的決定。簡言之,民主乃被視為當地唯一的競賽。

2.學者杭亭頓(S. Huntington)─「雙流轉測試」(two-turn-over):民主鞏固的測試指標為「雙流轉測試」(two-turn-over),意指民主轉型後,執政的政黨或團體在選舉失敗後,和平的交接政權給予贏得選舉者(第一次政權輪替)。而此一獲勝者在下一次的選舉當中失敗後,同樣和平的進行政權交接給予新獲勝者(第二次政權輪替)。政權在歷經兩次和平交接後民主才算鞏固。

3.民主鞏固的層次:

學者林茲(J. Linz)、史迪潘(A. Stepan)主張。一個已經鞏固的民主政治必然包含以下三個層次:

(1)行為層面:在體制內,沒有任何一個團體或成員試圖運用各種資源推翻現有的民主政體來達成其目標。

(2)態度層面:絕大多數的人民,面對任何情況始終相信民主的程序與制度乃是經營集體生活最適當的制度安排。

(3)憲政層面:一切政治菁英(政府與非政府)皆願意接受在法治程序內解決各種衝突。意即新民主政體的建立有賴菁英的共識與團結和諧。菁英與群眾等一切政治行動者皆相信民主制度是最佳的制度安排,並願意在民主制度的程序下解決一切衝突,如此民主政治即獲得鞏固。

(二)民主鞏固的要件:

學者林茲(J. Linz)與史迪潘(A. Stepan)主張一個民主政權必須擁有下列五個場域的條件,方得以成為鞏固的民主政體:

1.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意指一個政體中自發組織並享有相對自主性的團體、個人、行動、所構成的場域(系統)。必須發展出一個充滿自主性與活動力的公民社會。

2.政治社會:政治社會意指政體中允許政治行動者相互競爭,以合法取得對公權力與國家機構控制權的場域。必須於國家之外發展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政治社會。行為者透過公平開放的競爭而爭取政治權力與統治正當性。

3.法治原則:國家境內的政治行動者,特別是政府國家與機構均接受法治原則。能依法保障公民自由與結社權利。

4.文官中立:國家的官僚機構能夠完全聽命於民主產生的新政府,方得落實保障公民權利、促進民主運作等民主政府的目標。

5.經濟社會:建立一個制度化運作的經濟社會。經濟社會意指政治與社會行動者為了國家機構與市場之間的中介與協調,而規劃設立的各種規範、制度與管制體制。

為避免民主逆流產生,民主鞏固為必經階段,林茲(J. Linz)和史迪潘(A. Stepan)所主張民主制度完善需達五項要件(公民社會、政治社會、法治原則、文官中立和經濟社會)才可稱民主鞏固,民主品質的提升除了民主制度的建立外,尚需政治文化的奠基和良好的經濟發展來輔助,才可落實民主精神的善治理念。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