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
============================================

考試別:司法人員

   別:四等考試

類科組:監所管理員

   目:犯罪學概要

一、要有效的抗制犯罪並評估犯罪預防策略有效性。須對犯罪行為加以精準的測量。試問有效犯罪測量主要方法有那三種?這三種測量方法各有何特色?三種犯罪測量方法的限制各為何?此三種犯罪測量方法之相合性為何?(25分)

【擬答】:

()常用的三種犯罪測量方法之優點與限制(缺點):

1.官方犯罪統計:由法院、警局、監獄等機關所保管之統計資料。

(1)優點:

資料豐富、分析詳細。

能掌握重大犯罪案件。

能表現犯罪趨勢、犯罪類型之消長。

從正式的社會控制部門(即官方機關)的觀點,解讀犯問題。

(2)缺點:

犯罪黑數的問題

無法瞭解整個社會結構內,被害者分布之情形及犯罪之風險。

對輕微案件常無法顯露。

受制於官方之統計方式。

2.自我報告犯罪統計:以問卷或訪問方式,讓被調查者說明,其在某一特定時間內,所犯罪的次數、類型、時間間隔等。

(1)優點:

因採匿名方式,故可消除犯罪黑數的問題。

能估量被調查者的犯罪次數和犯罪類型。

能衡量被調查者之人生觀、人格特性、態度等。

使得社會各階層之犯行真實呈現。

簡易方便、經濟有效之方法。

(2)缺點:

信度方面:可能因被調查者之報多或報少而影響信度。

效度方面:因自我報告犯罪統計大多以青少年為對象,且內容上大都屬輕微的偏差行為,這種研究結果是否能夠推論及成人犯罪,則尚待商榷。

自我報告犯罪統計因在校實施,故對中途退學、曠課之行為偏差少年,反而無法反映在統計內容上。

對成人犯罪之實施較有困難。

3.被害者犯罪統計:直接向犯罪被害人,調查其被害之情形,用以瞭解被害者的特性,及犯罪的真實情形與犯罪的數量。

(1)優點:

有助於瞭解犯罪發生的真實性:例如,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關係等。

有助於瞭解被害者的真實感受與痛苦:例如,對社會安全、人身安全喪失信心。

資料豐富:內容包括,犯罪發生的時間、地點、嫌犯人數、使用之武器、損失。

瞭解被害者的特性:例如,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區、種族、婚姻、經濟、教育程度等。

瞭解被害之傾向:例如,由被害犯罪統計,可瞭解竊盜案常發生於凌晨;也可瞭解「財物露白」者,較具被害風險,而及早預防。

瞭解被害之情境:亦即瞭解在何種人、地、時、物下,被害的可能性會上升,而及早因應,以免被害。

(2)缺點:

無法調查無被害者犯罪:例如,賭博、娼妓、吸毒等。

無法調查殺人既遂之犯案:因被害人已死亡,頂多能由被害人家屬或朋友,加以訪問。

無法調查侵害社會法益或國家法益的犯罪:例如,公共危險、貪汙、偽造國幣等犯罪。

信度問題:由於資料係來自被害人,因此,其正確性是受存疑的。

效度問題:既然可信度受質疑,則其效度易受挑戰。

()相合之處

1.都有犯罪黑數:犯罪黑數不是官方統計所獨有,其實自我報告犯罪統計和被害統計也存在漏報的問題。

2.都忽略白領犯罪:所有的統計,都集中在人身犯罪、街頭犯罪和財產犯罪,而忽略白領犯罪。

3.都不具完美性:每一種犯罪統計,都有其優缺點,它的取捨,完全看研究者需要作為。

4.輕微案件研究結論相合:在輕微案件的研究,三種犯罪統計研究結論相合。
:但是重罪,則官方統計比較正確

5.犯罪人的特質相合:都發現犯罪人是失業、失學、低經濟社會地位、未婚少數團體(族群)、年輕、男性。

6.被害人特質相合:都發現被害人特質為失業、失學、低社會經濟地位、未婚少數團體(族群)、年輕、男性。

二、克拉克(Clarke)提倡「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的策略分為那五大類?其內容各為何?在實施情境犯罪預防策略時可能產生那些副作用?(25分)

【擬答】:

()增加犯罪阻力

1.強化標的

2.管制通道

3.過濾出口

4.轉移嫌犯

5.管制器械

()增加犯罪風險(嫌犯擔心被逮捕的風險,勝於他們被逮捕的後果)

1.擴充監控

2.增加自然監控

3.減少匿名

4.職員協助監控

5.強化正式監控

()減少犯罪誘因(瞭解每種特殊犯罪類型的誘因,尋找管道減低或移除)

1.隱匿標的

2.移除標的

3.財務識別

4.搗亂市場

5.否定利益

()減少犯罪刺激(減少促發犯罪產生的刺激因素)

1.減緩挫折與壓力

2.避免爭執

3.避免情緒挑逗

4.減少同儕壓力

5.避免模仿

()移除犯罪藉口(犯罪者通常將他們的行為中立化,而不感到罪惡感)

1.訂定規範

2.敬告守則

3.激發良心

4.協助遵守規則

5.管制藥酒

()可能副作用

1.好的副作用──「利益擴散」:

(1)意義:

①預防一種犯罪之結果,產生預防另一種犯罪:例如,掃蕩毒品犯罪,其結果預防了少年搶奪、殺人等犯罪。

②預防一地區犯罪之結果,產生預防另一地區之犯罪:例如,高雄市警察巡邏網預防飆車,其結果可導致臺中市飆車族也不敢飆車。

(2)舉例:例如防制汽機車竊盜,使青少年犯強盜、搶奪、贓物、毒品、傷害等案件下降。

2.不好的副作用:──「犯罪轉移」:例如汽機車主要零件加裝辨識碼,降低汽機車失竊率,但汽車破窗竊盜率卻上升。


三、犯罪學家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中提出四個主要的社會鍵維繫要素。試述此四社會鍵的主要內涵及此四個社會鍵彼此間之關聯性,此外,此一理論對矯正機構的處遇有何啟示?(25分)

【擬答】:

()社會鍵之概念:

1.依附(Attachment):為「情感」要素,依附是與個人與父母、兄弟姐妹,密切的個人或機構的一種「親密的連結」(Ties)。比如說,個人與父母親密嗎?重視父母意見嗎?親子關係或師生關係良好嗎?

2.奉獻(Commitment):為「滿足」要素,奉獻是指孩童「承諾」長大後將致力於傳統的人生目標,即對自己未來有抱負,並用心規劃,這樣的小孩不會有偏差行為。(:commitment,如譯為「抱負」,更好。)

3.參與(Involvement):為「時間」要素,參與是指每天參與正當休閒活動的時間有多長,有沒有興趣參加。例如參與學校活動、做功課時間、宗教服務活動、課外閱讀等。

4.信念(Belief):為「道德」要素,指對傳統道德與法律的堅強信念。相信道德的崇高和法律的公正,並堅定服從。

()社會鍵關聯性

1.其一社會鍵強,則其他社會鍵也隨著強:例如一個與父母關係緊密的人(依附鍵強),則他對職業的目標會更清楚,也願意立志努力向上(奉獻鍵強)。

2.四個社會鍵相互關聯:這四個社會鍵,都奉「傳統」為圭臬,所以有共同的特質。一個遵守傳統道德的人,自然與父母關係更好,也願意奉獻心力於職業,更願意參加傳統性的正當活動。

()矯正機關之啟示

1.增加辦理懇親活動:讓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來監關心受刑人。

2.增加家屬接見:使家庭鍵更強靭。

3.增加家屬通信:保持良好的家庭鍵。

4.辦理與眷同住:增進家庭鍵的強度。

5.辦理返家探視:增進家庭鍵的強度。

6.技能訓練:使受刑人有一技之長,增進「奉獻鍵」強度。

7.辦理正當休閒:使受刑人「參與」正當活動,培養正當興趣。

8.宣導傳統道德:如孝道或四維八德等做人道理。

四、美國芝加哥學派學者Shaw & Mckay以都市成長同心圖模式,探討芝加哥青少年犯罪現象研究得到那些重要的結論?此研究結果對芝加哥市之犯罪預防實務有何幫助?(25分)

【擬答】:

()(Shaw)和馬凱(Makay)之研究:

1.在犯罪的分布上有下述現象:

(1)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商業中心及重工業區。

(2)犯罪率與市中心的距離成反比。

(3)某一地區雖歷經三十年人口成員的組成變動,但犯罪率仍維持不變,顯示區域環境對人類行為之(3)(3)影響甚為重要。

2.蕭和馬凱運用波格斯同心圓區域理論,探討芝加哥青年之犯罪在同心圓分布之情形,結果發現,與高犯罪率有關的三因素為:

(1)物理因素:犯罪率最高的地區,大多位於工商業區、租屋區、沒落區。

(2)經濟因素:高犯罪率與低經濟條件有關。

(3)人口因素:高犯罪率與人口組成有關,如黑人區、新移民區。

()蕭和馬凱認為少年犯罪行程之主因 :

1.主因:少年犯罪肇因於『轉型區域』的『社會解組』(即社會缺乏穩定性)。

2.說明:

(1)『轉型區域的社會解組』:每一個地區的人有其一地的共生條件與互信關係,而當該地區內的人口、經濟、物理因素發生變動,破壞原有的共生互信關係,該地區將呈現歧異的文化標準、生活方式、價值觀等,使社會原有的控制力解組,而提升犯罪率。

(2)蕭和馬凱是屬於社會控制與犯罪副文化的混合理論:其過程圖說如下:

()芝加哥學派/犯罪區位學/犯罪生態學之犯罪預防

1.少年犯罪預防之道:

(1)改造社區的生活環境:因為貧困擁擠衰頹是少年犯罪之主因。

(2)協調社會資源:由當地學校、教會、工商團體,共同來解決少年犯罪。

(3)辦理社區活動:社區辦理球類、文康。美化環境等活動,加強成員之互動,增進歸屬感。

(4)喚起社區意識:社區精神倫理建設是社區祥和的基礎,故發起愛家鄉運動,共同防治區域內,可能導致犯罪之因素。

2.芝加哥學派社區計畫主要內容-社區發展四階段:

(1)初期:由推動者以執行者之角色,主動尋找合作單位(如社教單位,教會等)共同出錢出力,注意少年犯罪問題。此期目標為推動者之示範作用

(2)中期:推動者角色轉為整合者,並期望合作單位轉變為執行者,共同預防犯罪。此其目標為各單位分工合作。

(3)後期:推動者角色為教育者,而將社區發展的主導權,交給社區原合作之單位,由其主動運用社區人力物力,預防少年犯罪。此期目標為『社區主動處理少年犯罪問題』

(4)再發展期:此期,推動者之角色為發掘問題,因為當社區能主動合作關心少年問題時,推動者即完成階段性任務並繼續尋求下一階段目標,由最初期,再逐期循環推動。

【司律課程詳情】

【點選觀看詳情】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