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考試別:調查人員

等 別:三等考試

類科組:調查工作組

科 目:社會學

一、社會學和其他的社會科學都在研究社會行為和社會變遷,但彼此之間的觀點有差異。請申論社會學觀點的獨特性。(25分)

解題技巧:

(一)題旨:社會學觀點

(二)爭點:考古題,本題即問社會學的主要研究觀點,解題時,圍繞者社會性概念,切入結構與行動的二元觀點,再論述社會學想像,取分並不困難。

【擬答】:

(一)社會行為與社會變遷概念:

1.定義:

(1)社會行為概念:指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表現,當個體的社會行為與他人互動存在某種彼此認定的意義,該等社會行為即屬社會行動。

(2)社會變遷定義:是社會互動、習俗、階層體系及文化要素隨時間發展而產生變化的情形。依據Wilbert E.Moore的定義,社會變遷是行為模式與文化在一段時間內的顯著改變。

2.社會行為與社會變遷的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是採取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行為與環境改變的研究領域,由於人類各種行為極為複雜、又社會環境變化影響深遠,各種社會科學學門研究觀點自不相同,例如經濟學從機會成本角度分析、政治學從權力分配角度分析、心理學從內在人格角度分析社會行為與社會變遷,各擅勝場。

(二)社會學觀點研究的獨特性:

1.結構與行動的見解:社會學研究的獨特性,在於對現象重視從個體行動的意義與結構的影響等鉅觀、微觀的思考,採取綜合性、全面性的角度探求事物的真相,避免表面式的解讀,是與其他學門不同之處。

2.社會學想像的獨特方式:社會學者Mills提到,社會學研究的獨特性,在於運用想像去發掘人們所忽略的現象本質。社會學想像強調運用歷史想像力、人類學想像力與批判想像力去解析現象。

3.社會性角度思考:社會學強調從社會性思考社會行為與社會變遷,所謂社會性,即重視現象本身所涉人與人互動關係、與外在結構的意義。其思考的獨特性,在於從文化、性別、族群、階層、制度、組織等各面向對社會現象進行解讀,探求現象背後的真理。

4.具改變社會的能動性:社會學研究的意義非僅在於解讀事件背後的真實意義,提供人們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更透過批判的思考,試圖改善環境以達至善。

(三)結論:社會學以獨特想像觀點看待社會現象,提供人們看待世界的不同思路,是故社會學研究足以提供人們更好的社會生活。


二、請申論社會階層化的意義,並舉例說明階層化的來源。(25分)

解題技巧

(一)題旨:社會階層化

(二)爭點:考古題,針對社會階層化的意義,從階層化的定義、影響、性質論述即可取分。至階層化的來源,涉及社會地位、社會資源與社會階級,更觸及族群、性別、年齡等不平等因素,書寫時可一併論述。

【擬答】:

(一)社會階層化的意義:

1.社會階層化定義:是指社會內因有價值且稀少資源的不同分配,產生不同生活形態的過程,並逐漸形成等級差異的狀態。

2.具備不平等的概念:是指一個社會存在一些不平等的團體,是一種較定型化的結構或穩定的結構,而該等結構會代代相傳。並且在該等結構中,享有不同程度的資源,形成分配上的不平等。

3.社會階層化的影響:

(1)決定生活機會:階層化因資源分配掌握程度的不同,使個人接近、獲得社會資源(財富、聲望、地位)的機會程度不同。

(2)影響行為模式:因不同社會階級所存在階級文化不同,在不同的社會期望下而有不同的行為模式。

(3)形塑生活形態:在不同階級所享有的資源與承擔社會期望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生活形態。

(4)形成價值體系:不同的社會階級內部形成的價值觀念不同,對於個體遭遇事件判斷經驗與重大決策上造成不同影響。

(二)階層化的來源與實例:

1.源自稀少的社會資源:社會資源的稀少性象徵其價值,造成資源的競逐,而競逐將因為個人能力、外在因素等許多原因造成差異,形成社會階層化。以性別為例,性別階層化來自於兩性所享有的權力、財富、聲望等資源落差,形成階層化現象。

2.涉及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個人因為先天的背景或後天的努力佔據的地位不同,除影響掌握的資源多寡外,亦造成階層化現象。以年齡為例,由於個體年齡地位的不同,而造成年齡階層化。

3.社會階級形成階層化社會:因個人經濟地位、生產工具掌握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身分團體,帶來社會階層化。以族群為例,主要的族群階級主導社會的發展,決定社會遊戲規則,形成對少數團體的限制、壓迫。

(三)結論:社會階層化因涉及社會不平等,對弱勢者的翻身、社會流動與變動影響重大,向為社會學研究的重點。


三、從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宗教可能是一套文化性象徵體系、宗教可能是社會的變形、宗教可能是人民的鴉片。請申論前述三個社會學理論對宗教的觀點。(25分)

解題技巧

(一)題旨:宗教理論

(二)爭點:理論題,有關文化性象徵體系從人類學者葛茲的見解著手,宗教是社會的變形則從涂爾幹的見解切入,人民的鴉片顯然是馬克思的概念,分別解出即可取分。

【擬答】:

(一)文化觀點的宗教現象:

1.葛茲的宗教觀:葛茲認為,宗教是一種符號系統,其試圖在人們身上建立強有力的、普遍且持續的情緒與動機,這種建立的過程是透過將一般實存的秩序觀點加以系統化與模式化,並披上ㄧ層讓情緒與動機看似獨一無二、具真實感的外衣。依葛茲的觀點,宗教具有其文化性意義。

2.宗教是文化性象徵體系:葛茲認為,宗教透過體現在象徵中的文化性概念,來克制一些無法理解的、苦難的、邪惡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是世界的基本特質。而象徵體系,意謂著任何作為概念媒介的客體、行動、事件、才能、或關係,概念本身即具有象徵的意義。

(二)整合觀點的宗教現象:

1.涂爾幹的宗教觀:涂爾幹認為,宗教是一種與神聖事物有關,由信仰與儀式所組成的整合體系,是一個明顯的集體性事務,足以將所有人整合在道德社群中。其成分包括文化成分(信仰與儀式)、社會組織成分、神聖成分。

2.宗教是社會的變形:涂爾幹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宗教是社會的再現與化身,是社會權力的替身,反映出社會的結構、價值與規範。人們崇拜神,其實是對社會力的崇拜。他認為目前所使用的語言、符號等工具皆是社會所發明,惟人們不會認為是社會所創造的東西,反而認為是某種超自然力量所創造,因此才會有宗教出現。

(三)批判觀點的宗教現象:

1.馬克思的宗教觀:馬克思受費爾巴哈影響,認為宗教是主流社會宣傳的虛假意識,宗教是統治階級用以控制並疏離無產階級的工具,用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2.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指出,宗教的受難表示出真正的受難和自身抗議真正的受難。宗教是被壓迫者的嘆息,它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斯認為宗教信仰提供人們對現實不滿的宣洩管道,提供遭遇不幸的人們合理的解釋以避免民眾反抗,因此宗教是一種階級產物,足以掩飾資本主義造成的階級矛盾與合理化階級統治。


四、社會不平等是社會學中的重要概念,試申論從社會學觀點分析社會不平等的特點。(25分)

解題技巧

(一)題旨:社會不平等

(二)爭點:考古題,有關社會不平等的特點,即問不平等研究的面向,解題時,從分配不平等與機會不平等切入,再論述個體與總體的分析角度即可取分。

【擬答】:

(一)社會不平等的概念:

1.定義:指社會在資源分配與社會分工(專業分工)下,存在著在經濟、政治、聲望(社會地位)上的不平等現象。

2.是一種階層化現象:社會不平等是因為社會依據不同的指標(例如所得、教育、族群等)而將人群分層,並且因為分層後的人群各自有其生活風格、生活機會、權力、價值觀念等社會資源運用所形成的階層化現象。

3.不平等的過程:依據Charles Tilly的觀點,不平等的形成涉及兩面向:

(1)剝削(exploitation):指某些社會成員努力創造的價值,為他人(他階級成員)所全部或部分侵佔的過程。

(2)機會阻隔(opportunity hoarding):指社會中的特定成員,受到特定行為(政策)的影響,而被排除在獲取社會資源的管道之外。

(二)社會不平等的特點:

1.是社會必然存在的現象:社會不平等是指社會成員所擁有不同程度的財富、聲望以及權力狀況,是每一個社會或多或少存在的現象。

2.影響個體的發展:不平等是經由結構化的階層化體系,將人們編織到每一個社會脈絡中。該等對人群排序的效果,足以僵化人們在社會中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與所擁有的機會。一方面提供向上努力的誘因,但同時可能造成流動的阻礙。

3.涉及分配不平等與機會不平等面向:分配不平等指社會資源在同一時間點上的分配不均;機會不平等指個人在社會階層中不同社會地位的流動可能性不平等,二者是社會學對不平等研究的特色。

4.具個體與總體的思考脈絡:從社會學觀點來看,不平等造成的因素,涉及個體地位取得的差異,與總體社會結構的影響,這種個體與總體分析不平等,是不平等的重要特點。

(三)結論:社會不平等因性別、族群、年齡、職業、階級等因素造成分配與機會的差異,是社會學者研究的重點,提供人們反思既有結構的不公平與可改善的方向。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