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

 

等 別:三等考試

類 科:社會行政、勞工行政、法律廉政、財經廉政

科 目:社會學

陳 遠 老師解題

 

考題解析:
本年度之考題不似出自一般社會學系,出題者明顯有專業度不足的問題,而且缺乏標準答案,預料會使考試分數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第一題問次級文化的類型,這只能由各種社會化的機構作答,且它們對職業態度之影響並沒有一定,因此尚好發揮。第二題的表現令人意外:將公務人員直接當作社會運動的敵對者,這種錯誤見解勢必對考生之作答造成嚴重困擾,陳老師以國家理論對國家機器之見解切入,可供作參考。第三題問多元文化主義本是「族群關係」一張的基本題,但要求「多元文化素養」乃是社工界和教育界之範疇,也暴露了出題者可能的出身背景。既然在社會學中對此沒有標準答案,同學們可多多將多元文化主義、同化理論、熔爐理論加以比較,以延長戰線。

 

一、何謂次級文化?請敘述你從小到大受到那些次級文化的影響?哪些次級文化如何影響到你的職業價值觀念?(35分)

【擬答】

社會中的某個次團體(subgroup)所持有的特殊生活方式與價值即為次文化。在個人的生涯發展中,每一階段都會有各種社會化機構,從中傳遞著主流文化與次級文化。

(一)家庭(family):是最早、最久、最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同時也是培養性別角色、成就動機、歸因類型的溫床。此一階段所形成的人格特質,通常極難在未來改變,甚至學校教育也難以取代。例如: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乃是個人熟悉上層階級之文化品味的程度,這通常與家庭背景息息相關,即使後天接受高等教育,也不易從根本上翻轉。

(二)同儕團體(peer group):年齡相近且背景相似之人所組成的團體,在青少年時期的影響最強,功能在於傳遞非正式知識、培養人際互動的技巧、同時也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形成來源。

(三)學校(family):是國家介入的社會化機構,培養基本知識、社會規範、國家認同與職業技能的機制。此一過程往上銜接著家庭教育,往下又連接著社會教育和進入職場,是預備社會化(preparotary socialization)的進行機制,成為決定個人未來社經地位的重要樞紐。

(四)大眾傳媒(Mass Media):屬於社會教育的範疇,提供超越時空的社會化管道。此種偶然學習的效果雖然能快速吸收資訊,對於幫助個人參與公共議題的過程非常重要,是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的重要一環;但代價是會傳遞大量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就是對特定對象抱持著不隨事實而改變的永久觀念。

(五)工作場所(Workplace):通稱職場,其間所發生的社會化,稱為組織社會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或專業社會化(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也是影響個人職業態度最直接的場域。

(六)志願團體或非志願團體(Voluntary or Nonvoluntary Group):個人可在志願團體中獲得新的地位與角色,例如老人社會化(socialization of the elderly);或是被強制進行行為改變,例如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中的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過程。

 

二、臺灣最近有那些重要的社會運動?試舉一個社會運動為例子,從「衝突論」的觀點闡述,如果你是一個基層公務人員,如何批判這個社會運動?(30分)

【擬答】

由多個社運團體組成的「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一般簡稱伴侶盟)所提出的《多元成家草案》,其中的「婚姻平權」一案終於在2012年10月25日在立法院完成一讀,隨後雖然未能通過,但目前尤美女立委表示將在今年卷土重來,目前已經在公共領域中引起正反雙方的激烈攻防。

若是以國家理論的角度觀之,國家機器在面對市民社會之時,有幾種主要的因應方式可供參考:

(一)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

屬於馬克斯主義的觀點,把國家機器當成「不過是處理整個資產階級共同事務的一個委員會而已」,此為《共產主義宣言》中的論點。

由此一立場觀之,多元成家或婚姻平權運動已然挑戰了資產階級偏好的異性戀單偶制之家庭制度,不但影響家庭在培育未來勞動人口的再生產,也破壞了崇尚父權主義的意識形態,因而國家機器勢必無法坐視,會積極否決此一提案。

(二)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亦屬於馬克斯主義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從根本上是服務於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期利益的,但因此就可能與資產階級作為主導階級的短期利益相矛盾,因而在決策上有其相對自主性(relative autonomy)。

由此一立場觀之,國家機器面對多元成家或婚姻平權運動有其政策合理性之考量,初步研判,至少要等異性戀女性在家務勞動、人口生養、長期照顧的責任得以被分擔或轉移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做出部分開放。但一切不會是以性少數或女性的權益為依歸,而是以不影響資本累積為顧慮。

(三)韋伯學派(Weberian School)

此派學者認為,國家有其自身獨特的「利益」(interests),不可簡單化約為階級利益,因而具有國家自主性(state autonomy);其次,國家有其自身獨特的「能力」(capacities),這來自於它的組織化特質與壓制性能力,所以具有國家能力(state capacity)。

 

由此論觀之,對於婚姻平權運動,國家機器的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偏好及能力,是影響該運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觀乎近年來的台灣政府對於進步價值的遲疑,以及政策宣傳上的挫折,主動通過婚姻平權之提案並予以施行,似乎並不樂觀,即使果真通過,也極可能和《性別工作平等法》之效果類似,成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樣貌。

然而,以上純粹是由國家機器之角度討論面對社會運動之對策,若單純以國家機器之受雇者(公務員)而論,一來,依法行政乃是民主政治下的科層制之基本原則,個人在職務上的表現應當公私分明(impersonality);二來,公務員不但是國家的受雇者,同時自身也是人民,要贊成或反對哪些社會運動都有其自由意志,不必然、亦不需要與其任職之單位相同。此為現代民主國家之公民的基本人權,亦為受雇於任何單位之勞動者之勞動權益,理應賦予相當高度之重視。

 

三、作為一個公務人員要如何具有多元文化的行動素養?又多元文化行動素養宜包含那些內容?(35分)

【擬答】

所謂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乃是由加拿大哲學家Charles Taylor提出,意指各個族群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且增進彼此的交相理解。王雅玄(2008)曾經指出,多元文化素養應包含:1.無偏見多元開放的視野與批判反思的多元文化哲學;2.對文化產生心理上的敏感度及對他人與自我的真心尊重;3.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可為此一概念提供基本輪廓。

依照美國國家社工協會之規定,列出社會工作者之多元文化素養,可供作參考:

(一)倫理與價值(含倫理困境與價值衝突)

專業人員應當能認識到不同族群之間的倫理判斷上的困難度,而非以我族中心主一之態度,直接以主流文化當作行為善惡之判斷依據。例如:越南女性一向有奉養娘家親人的傳統,和台灣主流的父權家庭之價值經常有衝撞,此時必須先認知此一矛盾之後再求進一步溝通,而非以同化之姿態要求外配自棄一切權益。

(二)自我覺察(了解自身文化價值信念作為欣賞多元文化認同之基礎)

坦承檢視自己的文化認同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態度,不輕易否定或閃避,學習自我接納,並不斷在社會互動中尋求調適。

(三)跨文化理解(關於不同文化傳統、歷史、家庭系統、藝術表達的專業知識)

專業人員應對於各種族群和移民之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和接觸,並隨時在互動中修正自身的錯誤。

(四)跨文化技能

專業人員面對各種族群之成員,應當有理解其語言、表情、動作、文字的基本能力,並且也能讓對方理解自身之表達能力。

(五)提供文化多樣服務

專業人員在執行職務或提供服務之時,應當克服文化差異,以讓各種族群同等待遇。例如:圖書館可提供各種語言之報章書籍。

(六)文化增能與提倡

專業人員應提供各種資源,促進少數族群之人得以學習、認同、延續其傳統文化,並且得到主流文化的尊重。

(七)使專業工作場所多樣化

為配合各種少數族群,專業人員之工作場所應當因地制宜,有多種語言之標示、語音、翻譯人員等。

(八)參與多元文化專業訓練以提升多元文化能力

專業人員應多參與多元文化主義之課程,保持在面對差異之時勇於溝通的素養和勇氣。

(九)提升語言多樣性

專業人員應盡量學習多種語言的日常問候語和專業關鍵字的多種翻譯,以便讓各種少數族群都能接受到最適切的服務。

(十)足以進行多元文化溝通的跨文化領導

傳統的「教導社會」(W. Lepenies之語)為對話的注意(誤解的勇氣)所取代。其目的是,使學習者能理解和處理跨文化溝通與衝突的困難;另一個目標是:傳授給學生一張認知地圖,使他們能理解和避免「全球地方」生活與行為的多面向性與陷阱。布拉特(Michael Brater)寫道:「作為行為和趨向中心的屬於自己的我的教育。今日每一個青年人都必須學習,十分坦率地、自立地駕馭自己的生活,要去學習、嘗試,組織一個開闊的過程。」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