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

 

等別:三等考試

類科:一般行政、一般民政、客家事務行政

科目:公共政策

試題評論

一、申論題部分,第二與第三題較難─第二題較難之處在於回答每個模式的優缺點;至於第三題則將兩個概念考在一起,主要是為了測試同學對理論概念的整合能力。

二、解釋名詞部分,除第一題是首次出現的概念外,其餘四題尚稱簡單。

三、未來建議─請將宋老師編著的《公共政策題庫》好好看熟…

 

一、請說明David Easton 的系統模型結構上由那幾個主要的概念組成,這些概念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何連結,又每一個概念有那些重要的內容? (25分)

【完全命中!請詳見宋老師《經典公共政策─策論、實學》第1-180-181頁】

【擬答】:

系統理論將公共政策視為政治系統的輸出。而公共政策則是政治系統受到外在環境壓力時,所做的一種反應。在系統模型中,政治系統與公共政策之觀念化,如下圖所示: 

〔圖 伊斯頓簡化的系統決策模型〕


(
一)政治系統:指相互關聯的結構及過程的集合體。其功能是將整個社會價值做權威性的分配。關於系統理論的重要觀念分述如下:

(二)投入:指對政治系統有任何影響之環境中的力量。可分成需求、資源、支持與反對。

1.需求:種類繁多,例如公民對於環境衛生、交通阻塞、教育制度的要求。

2.資源:指公民是否願意為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貢獻人力、技術與物質。

3.支持與反對:指公民是否願意繳稅、服從公職或接受政府對其行為所做的管制等。

 

(三)轉換過程:

指經由決策過程,而將進入體系的輸入轉換成為輸出的過程即轉換過程。包括:決策過程本身、機關組織法規、機關人員之經驗與好

惡、主管控制部屬的方法。

 

(四)產出:

產出也就是公共政策的成果。政治系統所做具有權威性的價值分配即其輸出,這些分配就是公共政策。輸出的種類眾多,如物質與服務的提

供、行為的管制等。

 

(五)回饋:

指在顯示政府制定的政策會影響需求、資源、支持或反對,以引起另一回合的政策制定過程。

 

(六)環境:

指政治系統範疇以外的情境或狀況。例如公共政策的受益人、其他支持或反對政策之公眾、利益團體、政府其他部門的人員,以及決定一項

政策所需花費的物質及勞務之成本的市場等,都是環境因素。

 

二、請列出Graham Allison 在The Essence of Decision :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一書中所提出的三種決策模型,並說明每一種決策模型的意義、基本假設與優缺點。(25分)

 【完全命中!請詳見宋老師《公共政策題庫本》第1-55頁】

【擬答】: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艾里遜探究1962年10月16日至28日間古巴飛彈危機的處理模式,認為分析國際危機管理,可藉由三種模式,即理性抉擇模式(the rational actor, Model Ⅰ)、組織過程模式(organizational process, Model Ⅱ)、政府政治模式(governmental politics, Model Ⅲ)等加以瞭解:

(一)理性抉擇模式

理性抉擇模式主張國際危機管理中,政府的行動就是按照國家策略目標整體極大化的方案選擇結果,國家或政府被視為獨立的理性決策者,針對國家面

對的危機做出反應。因此,理性決策   行動是依據國家安全及利益考量的總目標,針對結果價值極大化的原則做出理性行動抉擇。

理性模式的一般假設原則是方案成本越低,則被選擇執行的機會越高。

該模式的優點為:在外交決策的研究中,理性行為者模型通常是各種模型中解釋力最佳者,亦即決策者必須優先考量國家的核心利益去做任何決策的判

斷。至於缺點則為:

1.分析家對於決策者的人格特質或其所處之團體特性難以掌握。

2.決策者的動機與價值分析不易。

3.錯覺(illusion)和誤判(miscalculation)發生的可能性無法排除。

 

(二)組織過程模式

組織過程模式主張政府決策不完全是依據理性的抉擇而主要是依據組織功能的例行產出即所謂的組織化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 SOPs)

在組織過程模式中,主要的分析角色是國際危機事件各相關政府部門,其基本推論是認為解釋政府組織於t時刻的決策行為最好依據是t1時刻的例行

表現;而要預測政府危機管理於t1時可能的決定,則是t時的組織產出。

組織過程模式假設政府的決策不會因為特殊情況而變得較為彈性或更有遠見。

該模式的優點為:這些規則及程序,提供了組織成員行動及進行選擇的導引準則,避免了不理性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至於缺點則為:

1.通常不專注於長遠的預測分析,所提出的建議較缺乏彈性。

2.各組織提出的建議可能是為了強化單位體質,所以本位主義很難避免。

3.只有很明顯的成本付出,才能是使領導人的判斷力不被政府組織的標準作業程序所阻礙。

4.一旦政策推動開始,即使成本大於利益,政府還是會繼續推動,倘若外界情勢變遷迅速,恐有應變不及之虞。

 

(三)政府政治模式

政府政治模式在解釋國際危機管理時,著眼於政府內部不同的遊戲參與者(players),這些不同的參與者為影響危機管理的走向,必須做政治較勁。因

此,決策不是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不同利益妥協、衝突、談判的產物。

政府政治模式假設政府危機管理的企圖,並不代表政府最後的行動,而不同的參與者的立場亦會由於其所處位置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每一個角色對於危

機的看法亦會不同。

該模式的優點為:

可以解釋決策過程中,各種不同官僚機構的權力競逐現象。但缺點則為:模式太簡化,和組織模式相似,且未能考慮來自官僚體系之輸入項。

 

三、請問「鐵三角」是由那三個部份所組成?並闡述它們之間是如何互動,藉以產生政策獨占的現象。又從公共政策類型化的角度觀之,何種類型的政策比較適用於以鐵三角的理論加以解釋,原因為何? (25分)

 【完全命中!請詳見宋老師《公共政策題庫本》第1-371頁】

【解題定位錨】

一、首先,就題意回答鐵三角的意涵。

二、其次,必須說明由於鐵三角將會形成俘虜性的組織,因此鐵三角會比較喜歡零和賽局的政策類型,而零和賽局的政策類型,就羅威與沙力斯伯瑞的分類(因為政策類型,並不是只有他們兩位的分類而已)則較為適合管制性政策,因為如此可獲得更多的利益,此外,還有重分配性政策,但要適當舉例,如以下劃線部份所示。一、首先,就題意回答鐵三角的意涵。

【擬答】

(一)鐵三角理論的意涵

「鐵三角理論」(theory of iron triangle)乃是政治學者羅威(Lowi)所提出的理論,用以說明公共政策為中央政府機關、國會委員會與利益團體所

把持,成為緊密相連的鐵三角。並說明鐵三角理論的特點在於:

1.公共政策過程中,經濟性的特權團體,其勢力相當龐大,足以串連國會議員,從而掌控政府機關。

2.鐵三角本身是一個相互勾結的封閉體系,具排他性。

3.政府機關不可能保持中立,必然受制於利益團體與國會議員的影響。

 

(二)鐵三角理論適用的政策類型

透過鐵三角理論的概念,說明了政府由於與利益團體發生過從甚密的利益關係,致使政府淪為「被俘虜的組織」(the captive organization),使得

政府不再反映社會多元的利益,而僅反映特定大型利益團體的需求。因此,對於鐵三角的加入者(或共生者)而言,為使其獲得特定利益,通常會比較偏

愛零和賽局的政策類型,因為這種政策類型所產生的一方獲利乃是來自於另一方所付出的成本。

而在具體的政策類型中,又以羅威與沙力斯柏瑞的分類最為學術界普遍接受,包括「屬於零和賽局」的管制性與重分配性政策,以及「屬於非零和賽

局」的分配性與自我管制性政策。

首先,對於管制性政策而言,鐵三角者通常會要求政府採取特定的管制性政策,例如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史蒂格勒(Stigler)與佩茲曼(Peltzman)等人自

1970年代起的研究發現,政府管制的受益者並非一般社會大眾,其反而是受管制措施限制或干涉的被管制者。這些被管制者利用政府對其產業價格、

數量或廠商進出的限制與規範,正形成其競爭地位的保護傘,使得潛在競爭者的市場進入變得更為困難,大量減少可能的競爭對手,最後反而使被管制

者獲得超額的利潤,甚至是暴利。

此外,對於重分配性政策而言,他們也會以其龐大的壓力,要求政府改變重分配政策,以符合他們的利益,例如調降遺產稅,或增加對企業的租稅優惠

等。

 

四、請將下列專有名詞先翻譯成中文後,再述其意涵:(每小題5分,共25分)
(一)Push polling
(二)Externality
(三)Vote by feet
(四)NIMBY

【擬答】:

解釋名詞:

(一)Push polling

「抽離式(或導向式)民意調查」乃是一種以民意調查為幌子來誤導民意的手段。其目的是了解某些訊息是否能將選民推離對方候選人,或者是把尚未做

出決定的選民拉向出錢進行民意調查的人所中意的候選人。

這種民調的做法往往是問一些別有用心的問題,以散布政敵的流言蜚語。這種方式在競選中並不少見,但是候選人卻往往會矢口否認自己參與了這種不

擇手段的卑鄙勾當。

 

(二)Externality

「外部性」又稱為「外溢效果」乃是市場失靈的原因之一,其意涵係指經濟行為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或成本,由第三者享受或負擔。

其中,外部性又包括:

第一、社會效益超出私人效益,稱為外部經濟(第三者享受的利益),例如老農津貼由特定團體或個人去爭取,但政府同意發放,未爭取者亦可享受同樣

的津貼。

第二、社會成本超出私人成本,稱為外部不經濟(第三者負擔的成本),例如河川污染,這種成本本來應該由污染的廠商負擔,但卻由沿河居民負擔。

 

(三)Vote by feet

「以腳投票」乃是公共選擇理論所提出的概念,古典經濟學家將市場供需法則決定價格的情況,稱為「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我們或

許可將自利的民眾以腳投票,「擇地方而住」之作法,稱為「一隻看不見的腳」(an invisible foot)。

就政府失靈發生原因之「分權政府問題」而言,其中的「財政的外部性」因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不一致,自利民眾就可能選擇服務好、義務負擔較少

的政府,就容易產生「以腳投票」的現象,而最極端的表現方式就是「移民」。

 

(四)Incrementalism

「漸進主義」乃是學者林布隆所提出的理論,主要是用以反駁古典經濟學家所提出的理性廣博決策理論。

此途徑主張決策者在做決策時,著重從現在已有的政策或措施(the status quo)去找尋漸進的代替性政策,而不做大幅度的政策變動;換言之,新政策只

是對過去政策做某些漸進修正而已。以實務而言,政府年度預算的做成,尤其是國會對政府預算的審議過程,最足以說明此模式的特點。

 

(五)NIMBY

「鄰避情結」(Not In My Back Yard, NIMB))乃是一種「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情結與政策訴求,其意為:凡是對當事人在心理上或物理上可能

造成傷害的任何公共設施或私人建設,當事人均拒絕建在其家園附近,也被稱為鄰避情結症候群(NIMBY Syndrome)。

基於上述定義,進而延伸出「鄰避情結」的主要內涵:

 

第一、它是一種全面性的拒絕被認為有害於生存權與環境權的公共設施或企業建設的態度,不論是垃圾掩埋場、垃圾焚化爐、火力發電廠、石化工廠、

核能發電廠、核廢料貯存場、水庫等,均在被利害關係人拒絕之列。

第二、鄰避態度及行為的產生,基本上是環境主義意識抬頭與環保人士主張的結果,他們強調應以環境價值做為是否興建公共設施,或允許私人企業投

資大型建設的標準。

第三、鄰避態度的產生及後續行動的發展,不必具有任何技術面的、經濟面的或行政面的理性知識,基本上它是情緒性的、價值判斷的反應。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