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等別:四等考試

類科:文化行政

科目:文化行政概要

 

一、試論目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對於區域文化的辨識度和產業經濟的影響為何?舉出兩個縣市政府推展案例?(25分)

【擬答】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對於區域文化的辨識度和產業經濟,以在創意文化園區而言,其產生顯著的影響。從 2002 年開始,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接收了經濟部的五個舊酒廠,台北華山、台中、嘉義、花蓮與台南,規劃為創意文化園區,提供文創產品演出、展示、交易及跨界媒合的平臺。同時,輔導核心創作及獨立工作者進駐文化創意聚落,並補助民間提供空間供文創事業使用,以活化相關空間供文化創意事業設置各類創作、展演設施之用。創意文化園區的概念,主要是希望藉由透過產業聚集經濟的模式,以政府力量扶植國內的文化創意產業,藉以提昇國內文化發展,同時帶動新一波的產業經濟效果。

案例:台北市的華山文化創意園區,其推廣目標為結合台北市沿線文化設施、時尚設計街區、科學園區、軟體園區等場域,形塑台北文創產業軸帶,推 動創意城市產業集聚效應。並將發展園區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育成中心。

案例:台南市的文化創意園區,其園區經營管理是策辦台南風格生活潮流、新興風格生活產業實驗及體驗櫥窗等相關活動,促成台南風格生活產業鏈之形成。促進區域產業集聚效應方面,則是強調台南地區文創產業資源調查,瞭解區域產業發 展現況與扶植需求情況。串連台南境內的永康創意設計園區、蕭壟文化 園區、總爺工藝園區等作為共生支援體系,建構南部區域之風格生活魅力品牌與美感設計。

然而,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普遍存在著過度集中北部都會區的趨勢,文創產業廠商家數最集中的縣市分別為: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高雄市、臺南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都會區密集,相對造成地方資訊與資源不足,地方政府輔導以及產業投入意願、就業機會低落,各種多元多樣的在地文化、特色、創意難以獲得加值應用的機會,長期下來,將使得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面向過度單調,缺乏創新的生命力!

 

未來的努力方向,建議更落實地方特色,例如

(一)發掘並整合既有的地方特色資源,發展配套計畫,打造出在地獨特的文創產業特色:從土地及日常生活裡的文創資源,找出具傳統元素、手藝、工藝、具有創新內涵的傳統創意產業,結合地區密集的文化設施、藝文活動及知識群落,發展藝文服務產業、創意生活設計產業、觀光體驗產業等。(二)中央與地方聯合設置推動機制,以跨政府組織參與的溝通合作平台,負責整合地方資源,統合行動。(三)建立文創產業資源調查與資料庫建立系統,落實各項地方文化創意產業之資料統計分析,調查文創產業量化產值資料,做為政策發展研究背景。(四)媒合在地文創產業與創新設計品牌產業,藉文創產業政策作為地方文創品牌的發展定位,結合地方資源發展具產業群聚現象的文創街廓,提供銷售管道平台、營造人才與跨界產業的育成與媒合,建立地方常民化、通俗化及具備在地特色的城市識別,激發臺灣本地甚至是全球國際對在地的無限想像、共同記憶及廣泛認同,並開發豐富的文創產值,強化地方文化創意特色城市之意象。

 

二、請申論「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縣市地方文化的發展有何影響?並就保存與再利用方面,說明其挑戰與因應之道為何?。(25分)

【擬答】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條明文規定「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第三條則說明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資產,包含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自然地景。

 

各縣市地方文化的發展,針對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利用事項,包含各地方發實際推動古蹟歷史建築之保存維護,推動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管理維護,推動聚落及文化景觀之保存維護,推動遺址之保存維護,推動傳統藝術及民俗有關文物之保存維護,例如:登錄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指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或保存團體、指定重要民俗與保存團體,並辦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保存團體傳習計畫、指定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列冊追蹤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等。推動歷史文化場域保存活化計畫,例如:辦理「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推動臺灣傳統聚落、舊城區、老街等文化資產之面狀保存與再活化之相關工作;「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及創意加值計畫」,補助產業文化資產再生點執行再生計畫,共同保存豐厚的產業歷史資產,以產業有形或無形文化資產為開發元素,進行轉化與加值創造,發掘文化資產產值,型塑產業文化資產永續發展環境;「鐵道藝術網絡計畫」已輔導成立鐵道藝術村;「眷村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則補助各地方縣市。

 

輔導成立地方層級文化資產專責機構,例如臺中市、臺南市、臺北市、連江縣、高雄市、澎湖縣及屏東縣等縣市。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研究與技術支援,持續推動並以科學方法落實文化資產保存及研究工作,協助縣市政府及文物典藏單位辦理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並完成技術諮詢服務,以及辦理文化資產之損壞狀況調查、檢測、保存維護評估與建議等相關協助。

 

地方文化的發展,可藉助於具有特色的文化資產價值,保存與再利用的挑戰,主要在以保存並突顯文化資產的價值為優先,並以提高該文化資產價值為目標。需要審慎評估,並依據文化資產的主體,其功能的使用、結構安全、空間承載量、環境規劃以及社區發展等。環境與主體都必須視為考量整體性的必要因素。合理的使用文化資產,可有效延長期使用壽命,不致造成損壞。故檢討有效承載量,且考量不減損文化資產價值而適當增加必要設施,將有助於延續其之壽命。由於文化資產的特殊性,故再利用計畫時可視需要排除部分法規的限制,但基於安全的因素,適當且足夠之設備與設施,仍必須擬定相關因應對策解決。此外,無形文化資產與有形文化資產與同樣重要,尤其是在評估無形文化資產時,更需要足夠的調查與研究,以瞭解無形文化資產所形成的文化生態圈與發展傳承脈絡。

 

三、請就國內推動「公共藝術」發展的歷程,說明公共藝術推動目標與近來政府政策和執行實務上的差異。請舉出兩個案例說明並比較。(25分)

【擬答】

國內推動「公共藝術」發展的歷程,自從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於1998年發布施行後,便有辦法的法規依據。有關公共藝術推動目標,《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一條:「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指辦理藝術創作、策展、民眾參與、教育推廣、管理維護及其他相關事宜之方案」。而政府政策和執行實務上,公共藝術與建築設計的連結上,在早期特別強調,依據《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九條規定:『公有建築物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及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這具體的說明著公共藝術不論在於建築設計本身,或者環境構成上都僅在於輔助而非具取代的位階。

 

然而,所謂美化環境,卻意涵著公有建築在設計美學的不確定性,常導致對於環境產生之負面效應,以及對以建築物經費為考量之公共藝術設置正當性的質疑,或是因為公有建築賦予藝術擔負起彌補公眾環境美學的神聖公共性使命,於是這藝術引發出本質上的差異與矛盾現象。近來政府政策,在執行上公共藝術操作概念已轉化為「計畫」型態,故將擬將原條文「公共藝術設置」用語,修改為「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俾落實「民眾參與」、「環境融合」與「公共性」等原則,以促進台灣公共藝術全新的發展與呈現。

案例一:在2013年通車的台北捷運信義線「相遇時刻」單件作品一千二百萬元,主作品「迎接的笑顏」高300 × 寬400 公分,透過10x10矩陣互動臉譜產生不同組合,作品說明為100公尺長的通道,連接兩個未來:一個是個人身體的必然未來(老人),一個是精神與種族上的未來(兒童),然而連接的不是兩個未來,而是巨幅的商品廣告,商品廣告的尺度大於藝術作品,整個作品與環境顯得極不協調。公共藝術確實美化了(商品)環境,同時也失去原創(藝術)氛圍。公共性淪為商品服務,導致對這不是「公共藝術」,而是以公共藝術之名,行商品化的「偽公共藝術」之實的批評。

案例二:《粉樂町》是一個時尚名詞,亦是一個當代藝術展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台灣公共藝術執行的另一種操作範例。《粉樂町》是一個藝術品牌,是富邦基金會於暑假期間,為所有台北市民所提供的藝術饗宴。《粉樂町》最初的發想者為台灣知名策展人張元茜,其提出「巷弄美學」的夢想藍圖,邀請台灣年輕的新銳藝術家與部份國外藝術家,挑戰城市不同空間與藝術結合的可能性。同時《粉樂町》也是「藝術介入空間」的最佳體現,以街道、開放空間、和商家為展覽現場,透過大規模的場地空間洽談,在人文薈萃、商業繁榮的台北市東區展出。《粉樂町》在八年的累積能量下,已然不再僅止於是企業的藝術活動而已,而是台北藝術活動代表之一,其生動、活潑、自由多樣的藝術形式表現,被藝評家認為這是另一種型態的台灣公共藝術。

 

四、文化部辦理視覺藝術獎助計畫「藝術村營運扶植計畫」中的營運與推動現況,並舉兩個案例分析說明。(25分)

【擬答】

文化部所辦理的「藝術村營運扶植計畫」,係為延續自文建會時期的文化政策,重點為鼓勵辦理各類型文化相關展覽及活動,協助國內公私立藝術村辦理藝術家駐村計畫與改善藝術村創作設備暨設施,其所稱藝術村,係指規劃、提供藝文場域或閒置空間,作為藝術家定期進駐、創作、交流之場域。

案例:桂花巷藝術村
「桂花巷藝術村」在清治時期為主要的貿易河道,因種植桂花飄香而得了桂花巷此一名號,今轉型成桂花巷藝術村,具有歷史以及人文意義,是彰化縣第一個藝術村。藝術村內有多元化藝術家及團體進駐並定期舉辦藝文活動,豐富的傳統工藝和古蹟建築風貌,為鹿港重要文化資產之一。原本1990年的「九九峰國家藝術村計畫」規劃為國家藝術村,但因為九二一地震的原因,使得國家藝術村的計畫中斷,轉型以「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為文化空間」及「藝術家進駐」的計畫取而代之。從文建會到文化部,陸續有地方政府或民間將閒置空間的利用規劃為藝術村。鹿港桂花巷藝術村就是在這個政策的概念產生。鹿港桂花巷藝術村利用鹿港本身特殊歷史文化背景及觀光的優勢打造以觀光為導向的社區化藝術村,而且進駐計畫的實施則以鹿港在地工藝文化為主,並提供當地社區居民及遊客觀賞、學習及互動的藝術教育場域;行銷策略上則是結合地方節慶來提高知名度。

案例:臺東鐵道藝術村
擁有80年歷史的臺東火車站功成身退後,搖身一變成為歷史建築、藝術、旅遊休閒的多元文化空間-臺東鐵道藝術村,各類型的藝術家、藝術團體群聚。臺東鐵道藝術村包含車站、月臺、機關庫、三角線迴車道、轉車臺、貨運倉庫,仍然保有完整而典型的早期臺鐵車站風貌,具發展遊憩觀光的潛力與價值。此外結合倉庫藝術,原本的鐵路貨運倉庫,變裝之後成為駐站藝術家的創作空間、藝文教室及成果展作品陳列室,並且定期對外開放,讓藝術愛好者貼近藝術家生活創作、創作生活的真實面貌。

舊交融的空間。台東舊火車站的閒置與新車站的設置,顯是都市發展過程中,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改變,不僅影響了經濟重組,連帶也影響了空間重組。「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為文建會時期施政重點,其基本原則從硬體建設為主之文化建設,調整為以軟體文化建設為主,「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把文化產業變成了文化政策的重要項目,期許透過文化資產的活化,厚植觀光資源。在台東以觀光作為地方定位的同時,台東舊車站伴隨「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透過藝術文化與生活尺度的設施規劃,便成為號稱集合歷史建築、藝術、旅遊休閒的多元文化空間「台東鐵道藝術村」。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