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等別:四等考試

類別:社會行政

科目:社會研究法概要

 

一、試說明一般研究的研究過程(research process)。(25分)

【擬答】:

(一)形成研究問題

形成研究問題是研究過程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一個研究的問題會決定研究目的及目的地為何,它可以告訴你及你的讀者你想研究什麼。研究問題愈明確、愈清楚,對研究愈有利,研究過程便可依此而順利進行,包括研究設計、測量過程、抽樣策略、分析架構、研究報告撰寫的形式等,都受到所形成研究問題很大的影響。

(二)擬定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設定研究探索過程的邏輯性,一項研究設計應該包含:研究的各個步驟、所將進行事項的邏輯性安排、測量的程序、抽樣的策略及資料分析的架構與時間。對於任何一項研究而言,選擇適當的研究設計對於得到有效的發現、比較及結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錯誤的設計將誤導研究發現,並且浪費人力及財力資源。在科學的領域中,實證研究的基本評估優勢在於其所採用的研究設計,當選擇了一項研究設計時,重要的是確定其有效、可行及可管理。

(三)建構資料蒐集工具

任何成為研究資料蒐集方法的事物都稱之為「研究工具」或「研究儀器」。例如,觀察表、訪談大綱、問卷、訪談計畫等,都可被歸類成研究工具。建構研究工具是研究進行的第一個「實務」的步驟。你必須決定如何蒐集所想進行研究的資料,然後建構一項研究資料蒐集的工具。

假如你正計畫蒐集所進行研究的初級資料(primary data),你便需要建構一項研究工具或選擇一項已完成的研究工具。假如你所使用的是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則便需要發展出摘錄表,以便擇取你所要的資料。為了確定所需的資訊為何,則須與上述蒐集初級資料的過程相同。

(四)選擇樣本

研究推論的正確性與研究所選擇的樣本有極大的關係。任何抽樣設計的基本目標乃是盡可能節省預算及減少樣本與母群體間明顯的差異。

抽樣的基本前提是,如果以科學方法抽出較少量的研究對象,它便可提供所被抽取的母群體其真實情況的資訊。而抽樣類型共有三大類:

1.隨機/機率抽樣設計。

2.非隨機/非機率抽樣設計。

3.混合抽樣設計。

在前兩種抽樣設計類型中,各包含有不同的抽樣策略。研究者必須熟悉這些抽樣設計,並選擇最適合自己研究的抽樣方式。另外需要了解每種抽樣設計的優點與缺點,以及其所適用的情境。而所使用的抽樣策略亦會決定從樣本推論至母群體的能力,以及在分析資料時所使用的統計檢定類型。

(五)撰寫研究計畫

將所有事項以一種可以呈現完整資訊的方式組合在一起,使相關人員了解你所要進行的研究。此完整的研究計畫告訴讀者你想研究的問題,及計畫如何去調查,此便稱為一研究計畫。廣義而言,一項研究計畫的主要功能就是清楚的說明如何獲得研究問題答案的實際操作計畫。如此一來,便可確保正確且客觀獲得答案方法的有效性。

(六)蒐集資料

有非常多的方法可以蒐集所需要的資訊,作為研究設計的一部份,你已決定採用什麼過程來蒐集所需的資料。在此階段便須確實的依據計畫蒐集資料。例如,根據計畫,你可能進行訪問、郵寄問卷、焦點團體討論、或是進行觀察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

(七)分析資料

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其分析方法必須依據兩項原則:

1.資料的型態:描述的、質化的或量化的。

2.你想撰寫研究論文或報告的方式。

質化與量化的分別,對於資料分析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其牽涉到資料是透過人工或透過電腦來分析。假如你的研究是純然以描述為目的,你可以以實地記錄為基礎來撰寫研究報告,以人工來分析記錄的內容,或是使用電腦程式來協助分析。

假如你想要以數量化的形式來分析,便需要決定分析的型態(例如,次數分配、交叉表、迴歸分析、因素分析及變異數分析等)及該如何呈現分析的結果。當然確定變項的層次,以決定統計分析的方法也是必須的。

(八)撰寫研究報告

撰寫研究報告乃是最後一個步驟,對很多人來說,這也是研究過程中最困難的一個步驟。研究報告說明了你前述所做的一切,包括了你的發現及根據發現所作的結論。假如你對整個過程非常清楚,你將會對你所想要寫的報告方式也會非常清楚。多數的研究報告會以學術的形式來撰寫,而且必須根據研究的不同議題分成不同的章節。

 

二、請解釋社會科學研究中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與操作化(operationlization)之意義。試以社會行政人員之「工作士氣」和「工作績效」為例,說明如何進行概念化與操作化之過程。(25分)

【擬答】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是採取一個構念,給它理論或概念定義以精煉它的過程。概念定義(conceptual definition)是抽象的、理論術語的定義,它指涉其他的想法或構念。把一個構念轉變成精確的概念定義牽涉到縝密的思考、直接的觀察、詢問或閱讀別人的意見,以及試著提出最可能的定義。

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是連結概念定義與某組測量技巧或程序。這組明確的程序是構念的操作型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也就是研究者的行動操作所表達的定義。操作型定義可以是調查的問卷、在實地場景觀察的方法、測量大眾傳媒符號內容的一種方式,或是研究者進行的任何過程,這種過程反映、記錄或描述概念定義表達的抽象構念。

如何給予社會行政人員之「工作士氣」和「工作績效」一個好的概念化與操作化的定義?首先,閱讀別人的研究報告或文章,看看是否已經有好的指標。如果沒有現存的指標,可能就必須從頭發展一個。工作士氣是一種心思狀態或感覺,所以可以用相關的話語或行為來間接測量它。首先可以到社會行政人員辦公室尋找正在辦公或正與民眾互動的社會行政人員,亦可找出相關紀錄,試圖找出工作士氣的陳述,例如工作表現、人際相處等等。也可以調查民眾、長官及相關專家學者詢問他們對於社會行政人員工作士氣的看法。

而工作績效是一個工作所呈現出來的成績或結果,是可以由很多測量指標所反映構成的(例如:案件完成度、工作態度、考績評等及民眾投訴狀況等等)故此部分相對於工作士氣其概念化與操作化過程較為客觀。此外,亦可以尋找該社會行政主管機關對於其所屬的社會行政人員之工作績效評估指標面向為何?藉以找出能夠反映工作績效的指標。

 

三、為了不讓受試者產生誤解,研究者在撰寫問卷題目時應避免那些錯誤?請舉例說明各項錯誤的特性及對受試者可能的影響。(25分)

【擬答】:

(一)問題模糊

A.您對貴單位近年來情況的感覺是:

(1)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2)變化不大

(3)變化較大

(4)變化很大

B.您認為這種狀況(變化或沒有變化)是:

 

(1)有利的

(2)不利的

首先,問題A沒有說明所問的的單位是什麼情況。即是問單位各方面的情況?還是問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情況?是問單位的作業情況,還是問單位的人際關係、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情況?這裡都十分模糊。其次,問題B中對誰有利或無力也不明確。有的變化可能對個人有利但對群體和公司整體無利,有的則相反。像這樣籠統的發問方式並不能得到科學的答案,問題不明確,也就意味著資料不可能反映客觀現實。產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主要是設計者對所提問題的目的和用意不清楚,或是表達不當,對問題的語言推敲不夠。

(二)概念抽象

問卷設計中研究者必須先經由操作化過程,將所研究的概念或變量化為具體可測的指標。這是問卷設計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

一個社會的傳統道德必定會改變。您認為這些年在台灣的情況是:

(1)改變得太快了  □

(2)還可以  □

(3)慢了些  □

(4)太慢了  □

何謂「一個社會的傳統道德」?什麼是「台灣的傳統道德」?這些都是既抽象又籠統的概念。由於意義不具體、不明確,在不同回答者的心目中,內容是不同的。有人可能會理解成傳統文化、有人可能理解程某一方面的傳統道德觀念等等。實際上,一個社會的傳統道德牽涉眾多的方面,而其中的每一方面往往又需要若干個具體的指標來測量。因此,要瞭解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所需要的就遠遠不只有這幾個簡單的答案,而是一份包含若干個問題的問卷了。

(三)問題帶有傾向性

合格的問卷應該是中立的、客觀的。問卷中的問題不應該帶有某種傾向性。否則,達不到準確測量回答者的行為和態度的目的。

您認為,全國勞工的平均工資水準是否應該提高呢?

(1)工資偏低,應當大幅度增加

(2)應當小幅度增加

(3)雖然偏低,但為了國家建設可暫不增加

(4)和勞動生產力相比,工資不算低,不應增加

問題的這種問法帶有明顯的肯定傾向,它很可能導致回答者選擇前兩項答案。如果把問題改為「您認為全國勞工的平均工資水準如何」,就可以消除這種傾向性,而且與答案也更為協調。

(四)問題發問方式不妥

問卷中的問題除了要明確具體、不帶有傾向性外,發問方式上也應該合情合理,否則也可能影響到問卷調查的順利進行。有些發問方式不妥的問題甚至可能促使回答者放棄回答。

請您判斷以下幾種說法是否正確:

 

正確

錯誤

不知道

(1)「打是疼、罵是愛」,打罵也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方式

(2)對孩子應該多表揚,少批評

(3)多吃巧克力對孩子的身體有好處

在調查中,要求被調查者判斷正確與否,就如同把回答者推進考場一樣,這對被調查者來說是一種心理的壓力。尤其是當被調查者遇到他們不太理解或拿捏不準的問題時,這種壓力就更大。假如改為「您是否同意下列說法」,並將答案改為「同意、不同意、不知道」就比較妥當了。

(五)雙重涵義問題

一個問題應該只問一件事情。如果一個問題中同時問了兩件或更多的事情,回答者往往會無法回答,這種雙重涵義的問題有時若不注意,就不容易被發現。

實行責任制以來,您覺得您的教育程度和生產技術能否滿足生產需要?

(1)能滿足  □

(2)不能滿足  □

(3)不知道  □

這裡實際上詢問了兩件事:一是教育程度、二是生產技術。因此那些認為自己的教育程度能滿足生產需要,而生產技術方面還不能滿足需要的被調查者,或自己生產技術能滿足需要,而教育程度不能滿足需要的被調查者,就無法填答這一個問題。應該把這一個問題分為兩題,即:

您覺得您的教育程度能否滿足生產需要?

您覺得您的生產技術能否滿足生產需要?

(六)問題與答案不協調

對於封閉式的問題,問題和答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二者必須相互配合。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應該為這個問題準備好全面而恰當的答案。既不能答非所問,也不能答案不全或答案互相包容,否則就不能充分達到蒐集資料的目的。

您常看哪一類報刊書籍?

 

經常看

偶爾看

從不看

(1)文學藝術類

(2)趣味常識類

(3)政治評論類

題目問的是「常看哪一類」,所以答案中除了類別外就不應再有別的內容。否則就會出現一些答非所問的回答。例如「您常看哪一類報刊書籍?我從不看趣味常識類報刊書籍」等。若問題不便,則必須將答案中的「經常看、偶爾看、從不看」去掉,僅留下三個類別供選擇;若答案不變,則問題必須改為「您對不同書刊的閱讀情況如何?」

(七)答案設計不合理
答案中的缺失主要有:答案不窮盡、不互斥,或不處於同一層次、同一面向。

A.您認為目前人們應該主要致力於(選一項):

(1)締造人類未來的美好生活

(2)改善人們今天的生活和福利

(3)繼承和發揚過去的優良傳統

B.下列各種特質中,您認為那些是一個合格的總經理應該具備的?

(1)決策能力  □

(6)指揮協調能力  □

(2)任用能力  □

(7)管理科學知識  □

(3)業務能力  □

(8)抽象思考能力  □

(4)策略能力  □

(9)綜合分析能力  □

(5)創新能力  □

(10)實際產生知識  □

     

A問題中,列出的三個答案不可能概括人們各種不同的生活目的或行為目標,即它不具有窮盡性,故應在其後加上一個「其他(請註明)________」這樣的答案。另外,所列的三個答案在內容上並不處於同一層次,最後一個答案與前兩者不能並列。B問題所列出的答案中,相互包含的有很多,例如,總經理的「業務能力」就包括答案的(1)、(2)、(4)、(5)、(6)、(7)、(9)、(10)。

(八)語言中的毛病

設計問卷時,語言通順、易懂是基本的要求。此外,用語還應該盡量口語化、大眾化。

A.您是否是便利商店經營者?

(1)是      □

(2)否      □

B.您認為縮短工時能否促進企業生產力,或相反?

(1)能促進企業生產力

(2)影響企業生產力

(3)毫不相干

A問題本來很簡單,但設計者卻未能把它說得更通俗、更符合人們常說話的習慣。其實,改為「您是便利商店經營者嗎?」似乎更好些。B問題是一個前後重複的問句,前一部分已問了「能否促進」就包含了「能促進」和「不能促進」兩種情況。後一部份的「或相反」就是多餘的了。

 

四、請試述下列名詞之意涵:(每小題5分,共25分)

  (一)多類別變項 (polytomy variable)

  ()點估計(point estimation)

  ()多階段叢集抽獎(multistage cluster sampling)

  ()隨機撥號(random digit dialing)

  ()焦點團體(focus group)

【擬答】:

(一)相對於性別、成敗、貧富等只能在二種狀態中變動的二分變項;多類別變項指的是可以在三種狀態以上變動的變項(例如:國籍、職業、宗教信仰等等)。

(二)利用樣本的統計數值,以估計其相對母體的母數之估計方法。

(三)是叢集抽樣的延伸,當樣本數很大時可以使用此方式,以節省人力及物力。它是分階段選取樣本,將列舉的名單和抽樣分成兩個以上的循環或階段進行,即從樣本中抽取樣本。

(四)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以電話簿為主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方式(directoryand list-based),例如,以住宅用戶電話簿為母體清冊的等距或隨機抽樣、加一或減一法、尾數隨機等常見的方法都是。第二類是以隨機方式產生號碼為主(random digitdialing, RDD),通常指後四碼隨機撥號,但不包括區域碼和局碼,因為區域碼和交換碼(局碼)只是少數固定的數字組合,可以用機率方法隨機抽取。

(五)是一種「團體」訪問的質性研究方法,所以又稱為焦點訪談法。這種訪談法與一對一式的深入訪談法最大的差異便是──焦點團體多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和「討論」。研究者在此訪中往往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其所蒐集的資料,便是以團體間互動討論的言詞內容為核心。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