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內容僅供參考,正確解答以考選部公告為準,台北保成祝您金榜題名=

 

等別:三等考試

類科:一般行政、一般民政、客家事務行政、人事行政、法律廉政、財經廉政

科目:行政學

 

甲、申論題

一、民主國家的行政部門主要由常任文官(事務官)與政治性任命人員(政務官)等兩大類官員所組成,兩者的協力與否影響政府的治理效能,政務官與事務官的衝突在臺灣的行政史上屢見不鮮。

(一)試各以我國現行「行政院所屬部會」及「直轄市之一」為例,各舉出下列二個「職位名稱」:1.政務官首長2.直接隸屬政務官首長之事務官。(8分)

(二)說明政務官與事務官衝突的來源。(17分)

【擬答】:

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政治學者認為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當代民主國家的政府人事制度普遍存在著「政務官」與「事務官」二個系統,並共同構成所謂的「行政部門」。由於政治與行政是相互關聯但不同本質的兩種政府功能系統,政務官強調回應、領導、衝勁等價值;而事務官則強調連續、專業、效能等價值,兩者相處自會發生統合的問題。

(一)以我國現行「行政院所屬部會」及「直轄市之一」為例,各舉出下列二個「職位名稱」:

1.政務官首長:

(1)行政院所屬部會:各部部長〈或各委員會主任委員〉、政務次長〈或各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等。

(2)直轄市之一:副市長、及一級機關局處首長。

2.直接隸屬政務官首長之事務官:

(1)行政院所屬部會:各部常務次長、司處長、科長等常任文官。

(2)直轄市之一:秘書長、參事、科長、科員等常任事務官。

(二)政務官與事務官衝突的來源:

瓦爾多(Waldo)曾說:「歷史為政府帶來了兩個傳統,政治是希臘的,行政是羅馬的,兩者來源不同,當然會有統合及溝通的問題。」事務官與政務官在各自所代表的「穩定」與「變遷」之互動關係上,無論在態度、抱負或行為方面,的確存有基本性的差異。

1.就整體而言:

事務官對任職機關及施政計畫具有長期性的熟識,對未來則懷有風險心理;政務官對任職機關的過去經常一無所知,對政策方案常持不同意見。

2.就個別項目而言:

政務官與事務官在公務生涯的養成過程差異懸殊,因而造成人格差異,歸納如下:

(1)年齡與在職時間:一般政務官較年輕,且任職期間不長;而事務官較資深,且具永業化。

(2)教育與經驗:
政務官有如「政治候鳥」,且由於其萬能的觀念作祟,且經驗不足,教育所學大抵為「部內的門外漢」,形成專業不足之現象。

(3)對外關係:政務官之權威直接來自民意,由於政務官彼此有所聯繫,常和政黨領袖以及社會人士來往,因此對環境的敏感度較高;而事務官和國會議員、服務對象、利益團體較有互動。

(4)角色:政務官很容易認知到他們是政策、計畫、組織的變遷制定者;事務官傾向偏好於逐步適應政府的新政策。

(5)動機:政務官經常設計能快速建立起個人名聲的方法,俾能升官調職到較多權責的更高職位,或轉任民間企業的重要職務;事務官則較關心機關的長期計畫,並維持其與國會、利益團體間的「三角聯盟」。

(6)忠誠:政務官的忠誠極有可能是對其上司,以至總統等政治領導人物的個人忠誠;而事務官喜持中立立場,其忠誠是對機關、計畫、同事、部屬及服務對象的忠誠。

 

二、當代政府體制對於行政責任的確保有各種不同的途徑,試以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為例,分類並說明各種不同確保行政責任的途徑與機制。(25分)

【擬答】:

吉伯特(Charles S. Gilbert)在其1959年《政治期刊》中所發表的〈行政責任分析架構〉一文指出,有關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分析架構,可以作為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確保行政責任的途徑與機制,其內容說明如下:

(一)外部正式確保途徑:

1.議會控制:
議會對行政部門掌握了立法、撥款、調查、質詢等權力,故如果行政部門有不法、不當或越軌情事,議會有權加以批評並要求改正。

2.司法控制:
法院也是監督控制行政運作的一項力量,惟居於不告不理的被動地位。如果行政部門有違法亂紀的情事,法院可經由判決而採取制裁行動,使行政權受到《憲法》及法律的約束。

3.行政監察員:
行政監察員最早見諸於1809年的北歐瑞典,美國到了1970年代開始設立。其主要機能在於接受民眾陳苦訴怨,並調查不當或不公的情事。

4.選舉:
選舉是人民主權的最後課責手段,透過選舉的定期舉行,人民以投票的方式在行政部門產生各級政府領導人;在立法部門產生各級會議民意代表,從而決定了主要執政者及政策取向。

(二)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1.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
公民參與行政權力的表現方式很多,如透過利益團體對政府機關的施壓活動(進行宣傳、協助競選、草擬法案、進行遊說、請願活動、集會遊行等),或者自行個人進行陳情、請願、抗議、示威、遊行,或參與志工、義工活動,或接受民意調查以表達對政府的支持或不滿。

2.傳播媒體:
媒體站在資訊供應者、資訊轉換者、資訊詮釋者的立場,除了做為民意的表達者、民意型塑者的功能外,更可做為政府施政及官員作為的監督者,因此媒體又被稱為社會的「第四權」。

3.資訊自由:
美國聯邦政府在1966年公布《資訊自由法》,規定除涉及國家安全、商業機密、個人隱私者外,政府機關應將其他資訊迅速地讓任何想得到的民眾獲得。

(三)內部正式確保途徑:

1.行政控制:
確保行政責任的最強法制方法,它有多重表現方式:
古典責任動線;決策程序;幕僚機關;機關協調;上級監督。

2.調查委員會:

當某政府組織的運作出現重大缺失或意外時,行政首長得聘請產官學界有聲望的人士組成調查委員會,徹底瞭解原因,並提出改進建議,以供政府參考,俾記取前車之鑑,提昇行政績效。

3.人事、主計、政風之雙重隸屬監督體制:
人事、主計、政風三個機關,一方面隸屬於上級人事、主計、政風主管機關(最高主管機關分別為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行政院主計總處、法務部),另方面又隸屬於所在的行政機關,形成所謂的「雙重隸屬監督」體制,是為特定的組織設計,行政系統內部雙重監督較能確保責任,達到控制目的。

(四)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1.代表性科層體制(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是指行政機關人力組成結構應具備社會人口的組合特性,所以負責政策規劃與執行的行政官員(政務官與事務官)的人力組合,應兼具社會上各種人口特性(但絕非機械式按人口團體的組成比率配置行政官員),方得反映出社會多元性的思維和偏好。

2.專業倫理:
現代社會中,行政專業與裁量權的擴張已是必然的趨勢,藉由行政人員的各式專業組織與倫理規範,在《憲法》和法律的合理限制下,積極地造福民眾,實現公共利益。大力主張內控型行政責任的學者費德瑞區指出,倫理內涵的典則化或法典化是確保專業責任的進一步工作,俾使相關從業人員有較明確的倫理方向可資遵循。

3.弊端揭發:
是指公務員把機關的違法失職情事的消息釋放給外界知悉,並以媒體為常見的外露對象,其次為議會、檢調(政風)或上級機關,而做此行為的人稱作「弊端揭發人」(Whistle-Blowing)。美國在1989公布《弊端揭發人保護法》,並將特別檢察官從功績制保護委員會脫離出來,成為獨立之官署。

 

乙、測驗題

(A)

1.

依據行政院組織法的規定,下列那一個機關不是獨立機關?

(A)中央銀行                  (B)公平交易委員會                            

(C)中央選舉委員會     (D)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C)

2.

根據帕森斯(T. Parsons)所提的社會系統理論(social system theory)的觀點,我國每年舉辦國家考試,並辦理考試錄取人員訓練,是屬於社會系統的那一種功能?

(A)適應(adaptation)                             (B)達成目標(goal-attainment)

(C)樣式的維護(pattern maintenance)  (D)整合(integration)

(A)

3.

某政府機關為了在年底前消化尚未動支的全年度補助預算,迅速在一個月內完成經費動支,而未評估補助對象的妥適性。下列那一項概念最能解釋該機關的這種做法?

(A)目標替代    (B)對事不對人    (C)漸進主義  (D)本位主義

(C)

4.

有關賽蒙(H. A. Simon)提出行政諺語的寓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行政學沒有所謂的原理原則           

(B)任何一個行政原則都可以找到另外一項與之相衝突的行政原則       

(C)行政學的發展應朝向以社會心理學為基礎的應用行政學

(D)嚴重衝擊原先經由建立行政原則而成為一門行政科學的思維

(A)

5.

民國103年5月發生臺北捷運隨機殺人案件,當時同車次有一位休假中的消防人員在現場自動協助引導及疏散乘客,此一行為符合下列那一項概念或理論?

(A)責任的道德觀    (B)互動體系論    (C)公共選擇理論    (D)組織平衡論

(B)

6.

如欲增強行政院院本部之綜合規劃能力,下列那一個組織或職務最直接相關?

(A)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    (B)政務委員                      

(C)國家教育研究院                    (D)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A)

7.

托賓(D. Tobin)指出,相對於傳統型組織,學習型組織要塑造員工的學習氣氛。關於學習型組織特性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因應例外    (B)強調個人主義    (C)逃避風險    (D)持續一貫及程序

(D)

8.

應用「策略性介入」(或稱為整合性策略管理)作為組織發展工具的主要重點為何?

(A)在於將組織的策略,結構或文化等組織因素能與內在環境相互配合        

(B)在於將組織的策略,結構與文化等組織因素能與組織成員相互配合

(C)在於將組織的策略,結構或文化等組織因素能與領導者相互配合   

(D)在於將組織的策略,結構或文化等組織因素能與外在環境相互配合

(A)

9.

民國103年2月間,新戶役政系統爆發軟硬體或其他介面問題,造成民眾申辦時間延長,產生許多民怨。但在危機發生前,其實早有徵兆。若以組織病象來看,下列那項概念最足以解析該次危機?

(A)莫非定律    (B)寡頭鐵律    (C)邁爾斯定律  (D)彼得原則

(C)

10.

「職系」是構成現代人事體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其符合韋伯(M. Weber)理想官僚理論之下列何種特徵?

(A)專業化    (B)層級節制  (C)專業分工  (D)去人情化

(C)

11.

下列何者為直轄市及縣(市)稅?

(A)營業稅    (B)關稅  (C)土地稅  (D)所得稅

(A)

12.

下列關於公共政策運作過程的敘述,何者錯誤?

(A)政策執行成果可回饋至下一階段的政策規劃 

(B)政策合法化係指所有公共政策皆須有法律為依據,方可執行  

(C)環境系絡可能影響所有政策過程   

(D)政策評估的類型可包括政策執行的過程與結果

(C)

13.

下列有關政府預算的名詞,依預算過程的先後順序排列,何者正確?

(A)預算案、概算、法定預算、分配預算                           

(B)概算、預算案、分配預算、法定預算                           

(C)概算、預算案、法定預算、分配預算                           

(D)預算案、分配預算、概算、法定預算

(A)

14.

下列關於民意與公共政策的敘述,何者錯誤?

(A)為避免立場偏頗,政府不應該主動辦理民意調查        

(B)民意具有複雜與不一致性               

(C)公聽會或座談會也是蒐集民意的方式                           

(D)大眾傳播媒體可以反映部分民意

(A)

15.

政府公關及政策行銷成功的核心基礎為何?

(A)政策績效    (B)有效溝通    (C)媒體關係  (D)廣告行銷

(A)

16.

下列關於公共財(public goods)的敘述,何者錯誤?

(A)政府所提供之財貨或勞務即為公共財                           

(B)純公共財有非敵對性(non-rival)與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之特性

(C)公共財的市場失靈問題源自於免費搭便車者(free-rider)的出現      

(D)民間也可提供公共財

(A)

17.

下列何者較不符合治理(governance)模式的內涵?

(A)政治與行政分離                (B)政府與企業間的夥伴關係               

(C)地方政府協力防救災        (D)市政區政化、區政社區化

(C)

18.

假設有一位外籍學者想研究我國的行政體系,以了解臺灣和其他國家的異同之處,試問下列那一種研究途徑最可能回答其研究問題?

(A)博弈理論途徑    (B)公共選擇途徑    (C)行政生態途徑    (D)詮釋批判途徑

(A)

19.

公部門經常援引私部門的管理方式,以提升其效率,但效果不彰。在此前提下,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管理者忽略公部門與私部門本質的差異性                   

(B)公部門的手段目標關係複雜           

(C)公部門組織文化保守,抗拒變革   

(D)對公共利益的著眼點不同,公部門注重微觀,私部門強調宏觀

(B)

20.

某地方政府機關內部組織層級為「科」與「股」,今第一科的股長與第三科的科長進行意見協商,是屬於下列何種溝通型態?

(A)上行溝通  (B)斜行溝通    (C)水平溝通  (D)下行溝通

(C)

21.

市政府環保局的幕僚單位思考如何與業務單位合作,才能實現「廚餘垃圾資源回收」的行銷策略,請問這樣的作法是屬於下列那一個層次的策略?

(A)總體策略    (B)激勵策略    (C)功能策略  (D)願景策略

(B)

22.

某機關首長希望多增進員工工作挑戰性,自主性和責任感,他應採用何種工作設計?

(A)工作輪調    (B)工作豐富化    (C)工作擴大化    (D)無缺點計畫

(B)

23.

傳統帝制中國的歷代政府與學界,稱官吏(公務員)的行政倫理為:

(A)品味    (B)官箴    (C)品級  (D)座右銘

(C)

24.

老王為區公所科長,選舉期間有候選人與其接洽,希望到區公所發放競選傳單,但老王皆以政府機關以及公務人員不宜涉人選舉活動予以婉拒。請問此一行為蘊含的倫理價值與下列那一項現代人事行政體制的發展趨勢無關?

(A)政黨分贓制的破除            (B)文官永業化的建立          

(C)行政專家和通才的互補    (D)公務人員保障制度的完備化

(B)

25.

下列何者符合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之規定?

(A)校慶時,公立國中校長禮貌性邀請公職候選人穿著背心上台致詞   

(B)下班時間個人參加政黨所發起之遊行活動                    

(C)公務人員登記為公職候選人者,應依規定請事假或休假,但長官得拒絕該公務人員之請假    

(D)透過各種公開活動與具名在資訊傳播媒體向特定或不特定人拜票

arrow
arrow

    保成補習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